正文 構建勞動仲裁與法律援助連心橋步入維權便捷快車道(1 / 1)

構建勞動仲裁與法律援助連心橋步入維權便捷快車道

業界關注

作者:葉翔

為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充分發揮法律援助在勞動爭議仲裁中的職能作用,沙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與司法局聯合成立了沙縣勞動爭議法律援助工作站。該站於2013年5月15日掛牌正式成立,辦公地點設在沙縣仲裁委。通過為勞動者提供法律法規谘詢、免費代理服務,開展依法維權宣傳,提高勞動者依法維權意識和維權能力,切實有效地為勞動者提供“優先、優質”的法律服務。既有效地化解勞動爭議,也有利於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同時在今年5月28日的全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工作座談會上作了經驗交流介紹。

一、加大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勞動者維權意識

知曉法律援助製度是弱勢人群申請援助的前提,因此法律援助的宣傳工作尤為重要。法援工作站每月定期邀請工會以及法律援助中心骨幹工作人員開展法律谘詢活動,進一步擴大法律援助社會影響力和公眾知曉率。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深入社區、農村、農民工聚集地等,以法律援助谘詢、發放宣傳材料的方式,廣泛地宣傳法律援助製度,提高困難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同時對前來申請勞動仲裁的勞動者做好谘詢解答工作。工作人員通過耐心傾聽和細心詢問,了解勞動者的仲裁請求,發放勞動法律法規宣傳材料、法律援助指南以及服務聯係卡,告知勞動者申請勞動仲裁的範圍、條件、需要提供的材料以及在勞動仲裁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指引勞動者在申請勞動仲裁前可先辦理法律援助等事宜。

二、建立聯絡員製度,為勞動者提供“一站式”維權服務

每周一至周五,由法律援助中心選派的5名律師在工作站值班,采取坐堂“門診”方式,按照程序為符合條件的勞動者辦理法律援助案件申請、撰寫申請書、備齊相關資料和證據,直接幫助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交仲裁申請書,並全程參與仲裁活動,提供從申請到受理再到指派律師的一站式法律援助服務,使勞動者維權步入便捷快車道。

三、完善農民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當場受理特定援助申請

對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和工傷賠償的案件,免於經濟困難條件審查。對於農民工集體討薪案件,注重理順情緒,做好心理疏導工作,引導廣大農民工依照法律程序討薪,防止以違法手段和過激行為的討薪事件發生。對農民工提出法律援助申請的,當場受理,免於當事人奔波之苦。如江西籍農民工張某,在工地粉刷外牆時不慎跌落,造成傷殘七級,勉強拄著拐杖來到仲裁委處理工傷待遇,得知勞動仲裁的程序後,覺得請律師還要花錢又很麻煩,便想與老板私了拿幾個月的誤工費就了事,工作人員了解到張某的顧慮,引導其到法援工作站,並對此案進行了全程跟蹤,最後知悉法援工作站也簡化了手續,對其免去經濟困難條件的審查,當日就辦理好了所有的法援手續。最終,張某通過勞動仲裁的“綠色通道”迅速拿到了七級傷殘的工傷待遇十三萬元,張某樂嗬嗬的說道:“沒想到這麼快就拿到了錢,多虧有了法律援助這項服務,以後我們農民工就不怕打官司了。”

四、架起便民服務之橋,大幅提高辦案效率

一方麵,勞動者因文化程度不高、缺乏法律知識,對法律援助不甚了解,維護權益時還缺乏尋求法律援助的自覺意識。同時對勞動爭議仲裁程序不熟悉,不懂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通過法援工作站,可對經濟困難、符合條件的勞動者提供無償法律援助服務。另一方麵,勞動爭議仲裁機構與法律援助機構分屬不同部門,有不同的工作職責和工作流程,致使勞動者對法律援助的需求與供給之間不能很好地對接。工作站的設立,打開了滿足勞動者對法律援助的需求之門,搭建起了從勞動者了解、申請到提供法律援助的便捷之路,為勞動者的求助聯係提供更多的便利。立案前,由法律援助與勞動仲裁自行掌控;立案後,相互告知,這既可為勞動者申請仲裁帶來便利,又能縮短勞動爭議案件處理時限,大大地提高了辦案效率。

五、促進群體性勞動爭議的妥善化解,使勞動仲裁與訴訟有效銜接

發生群體性勞動爭議後,法援工作站即時介入,聯係法律援助中心提前指派律師,疏導當事人情緒,梳理勞動者訴求,分析法律風險,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救濟途徑維權,避免引發惡性上訪事件,促成群體性事件得到妥善化解。同時,當事人對勞動仲裁裁決不服提起訴訟的涉援勞動爭議案件,法援工作站可將該爭議的訴訟結果及時告知仲裁委,有利於對日後裁審的進一步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