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案例教學在法律課堂上的運用
探討與實踐
作者:李劍明
【摘要】在法律課堂上使用案例教學中,教師如何正確選擇適當的案例,以及分析教師在案例授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其中發揮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字】案例教學;案例分析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和技術人才市場的需求,國家對技工教育的關注和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目前技校生普遍存在著法律知識匱乏、維權意識淡薄和維權能力不足等問題。因此,法律教學也成了教學中的重點。為了使理論教學和生活實踐能夠更緊密地結合,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應逐漸培養並鍛煉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才能在課堂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實踐,淺談對案例教學在法律課堂上的看法。
一、案例的正確選擇是教學的前提條件
教學案例是對一個事件的深刻解剖,找出事件背後的真實,揭示教學的真正目的。因此,案例的選擇要具有如下的特征:一是正確的情景性。案例來源於現實,可以真實也可以虛構,但不能濫造,所以為了培養學生會正確使用某個法律知識點,要實現教學與現實情境的溝通與融合,需要案例模擬現實社會生活中真實的、複雜的事件,這樣才能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搜集、加工、整理,最終獲得符合實際的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二是鮮明的針對性。教學案例的選材要針對教學目的的需要。教學目的總的來說是要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設計後的案例應當是全麵地、係統地把事件的來龍去脈、發展曆程交代清晰,讓學生讀完案例後,能掌握所述事情的基本事實以及充分的數據和資料,可以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
二、教師的主導作用貫徹始終
在案例教學中,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貫穿案例教學的始終。
(一)課前選擇好案例
案例教學把案例作為主線,貫穿在教學的整個過程,所以案例選擇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教學的成敗。如:選擇電子商務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案例,應多以反麵選材為主,敘述個案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的過程,起到警示、忠告、反思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案例編寫中,不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收集案例,必要時要親自編寫教學案例,選擇的案例要圍繞教學的目的展開,案例資料要真實可靠,內容合理,引用的數據要真實有效。選擇這樣的案例進行教學,才能使學生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方法,實現教學的目的。
(二)課中組織好討論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成功的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已有的知識儲備出發,提供給學生交流和討論的機會,使他們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識點。所以在案例教學實踐中,組織學生討論案例,充分分析案例事實和所涉及的法律關係之間的聯係,並在學生的分析和討論中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協調,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探索動機,保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是案例教學中最關鍵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