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建省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1 / 2)

福建省勞動力供求狀況分析

探討與實踐

作者:陳茜

【摘要】近年來中國“人口紅利”消失論和東南沿海地區蔓延的“用工荒”現象,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並引起了中國就業形勢是否發生根本性轉變的熱議。本文以福建為例,通過數據分析和實地調研等方式,分析了當前福建勞動力總體供求情況,得出勞動力正麵臨供給減少,需求提升的結構性矛盾,在此基礎上提出完善城鄉公共就業服務體係、推進就業質量改善提高、推進產業轉移和企業轉型升級、提高人力資源質量等相應的對策,以緩解當前勞動力供求矛盾。

【關鍵詞】福建;勞動力;供求矛盾

改革開放以來,依靠勞動力的無限供給,我國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快速發展,並使包括福建在內的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世界工廠。近幾年來,在經濟增長和積極就業政策的雙重作用下,福建省企業勞動力需求總體平穩,但自2012年以來,由於福建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持續擴張,勞動人口結構變化等多種因素,勞動力短缺局麵逐步顯現。

一、福建省勞動力供求情況分析

(一)勞動力需求數量逐年增加

一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逐年增加。隨著福建省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持續擴張,企業用工需求逐年增加。從“十一五”開始,我省平均每年增加城鄉就業人口約100萬人。

資料來源:2013年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二是企業用工需求持續旺盛。2014年,福建省經濟總體向好,用工需求增加,據不完全統計,4月底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缺工數8萬左右,人力資源市場求人倍率為1.19,製造業所占用工需求比重最大,達50%以上,其中以服裝製造業、電子裝配行業為主。熟練技術工人短缺尤為嚴重,一些企業如三明廈工重機公司也反映技工崗位需求較上年增加10%。

(二)勞動力供給增速不斷放緩

一是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下降,不同年齡勞動力供給分化趨勢加劇。按福建省統計局數據測算,2012年福建省勞動年齡人口2575萬人,與2011年、2010年相比,分別減少了6萬人和28萬人。2013年我省勞動年齡人口比重繼續下降,已經從2010年的76.6%下降到75.9%,年均減少約8萬人。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呈現大齡化的趨勢,青年人口比重下降。

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有限。隨著經濟發展和城鎮化推進,我省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速度加快。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省農村居住人口1582.97萬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減少445.30萬人,下降15.52%;2011年、2012年農村人口數又分別下降到1559萬人、1514萬人。從區域看,農村勞動力較多的山區縣人口減少尤為明顯。如福州永泰縣,該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共32.43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時降為24.95萬人,降幅達23.07%。目前農村居住人員大多數是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三留”人員。

三是外省輸入勞動力逐步減少。受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勞動密集型產業梯度轉移等因素影響,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增多,薪酬待遇與我省差距不斷縮小(目前我省城鎮非私營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44979元,比全國平均低2614元),加上近年來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中西部勞動力回鄉轉移就業,到我省務工人員增量減少。據省統計局數據,“十一五”期間我省省際人口淨流入增量年均4.8萬人,2011~2013年年均增量已經降為3萬人。

四是勞動力市場結構性矛盾突出。熟練工、技術工短缺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並存。長期以來技工教育投入不足,技工培養能力還不能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用工短缺仍然較為明顯。同時,高校部分畢業生的專業背景、職業技能、就業觀念與社會需求及崗位要求不相匹配,加大了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二、勞動力供求矛盾影響

綜上所述,當前福建省勞動力供給形勢不容樂觀,勞動力短缺對社會經濟產生了諸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麵。

(一)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供大於求的勞動力市場決定了勞動力成本上升是一種必然趨勢。勞動力成本上升,突出表現在工資水平的增長和社會保險費用增加等方麵,這對依靠低廉的人力成本盈利的製造業企業產生了衝擊。據福建省人社廳人工成本信息監測數據,2013年第三季度服裝、紡織、製鞋、電子、竹木加工、電機等6個行業80家企業,職工月均工資在2600~3300元之間,最低的紡織業同比增長4.0%,最高的電子業同比增長20.2%。調研中企業反映,由於用工短缺,勞動者在與企業協商工資時更具主動性,廉價勞動力時代一去不複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