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國學知識係列談
實用閱讀
作者:劉思禾
1.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子路》第十三)
【注釋】樊遲,孔子的弟子。
【解說】樊遲問仁,孔子回答他說:平時要恭謹,工作要敬業,和人交往要忠誠。這樣的人,即使到了蠻荒之地,也不會被人遺棄。樊遲是一個悟性不高的學生,孔子從做人的基本德行回答他。所以,仁意味著德行的踐履。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注釋】仲弓,孔子的弟子。大賓,尊貴的賓客。大祭,重大的祭祀。
【解說】仲弓問仁,孔子也從德行的踐履指點他。出門如見大賓,是說對人要恭敬。使民如承大祭,是說使用民眾要謹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講的恕道。要從自己的內在感受出發去體諒理解別人,這樣才可能合乎道理。最後,無論在家還是工作,都不要抱怨。孔子對仲弓的指點,不同於對樊遲,說得更細致,要求更高,更強調社會責任。
3.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陽貨》第十七)
【注釋】子張,孔子的弟子。
【解說】孔子這次對仁的回答歸結為個人德性的修養:恭、寬、信、敏、惠,恭就是恭敬。寬,待人寬厚。信,就是忠信之信。敏,做事勤快。惠,待人恩惠。孔子這樣說,是因為子張是一個誌氣高的人,有時不免有蹈空的毛病,所以強調做人要恭敬寬厚信實。孔子回答學生問仁的答案不同,但用意是相同的,就是要學生從自己的秉性出發,修正自己。孔子說過:觀過,斯知仁矣。了解了人的種種過失,就知道仁是什麼了。
4.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子路》第十三)
【注釋】訥,音nè。
【解說】剛,就是剛強,剛強的人更容易堅守原則。毅,就是有毅力,有毅力才能長久努力。木,反應慢。訥,說話遲鈍。木訥的人把握住道德原則後就不容易動搖。孔子欣賞樸實,堅毅,認為這樣的人更接近仁德。而鄙視油滑,巧言,認為這樣的人離仁德更遠。
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雍也》第六)
【注釋】回,顏回,字子淵。
【解說】孔子說自己的學生,隻有顏淵仁做得最好,三個月內心純淨,不違背仁。其他的學生就不行了,隻有個把月做到。這是從心來說仁,仁意味著道德的自覺。從這則來說,仁的要求的確是非常高的,要表現為精神的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