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裏仁》第四)
【解說】約,就是困頓。樂,就是適意。人總會在得意和失意之中起伏。孔子說,不仁的人不能長時間安於困苦,也沒辦法長時間享有安樂。因為困苦了,人就會想盡辦法擺脫,不免會出格。安樂了,又不免放肆懈怠,也會出錯。所以仁是最好的居處,仁者會安居於此,而不顧及一時的境遇好壞。有智慧的人,也會循仁德行事。孔子稱讚顏淵,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這就是仁者安仁的例子。
7.顏淵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第十二)
【注釋】克己,節製自己。複,回到。
【解說】克己複禮,就是節製自己的言行,以回到禮之中去。要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那麼天下就回歸到仁道中了。孔子還具體講了如何回到禮中去,違背禮的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動。禮在這裏並不是死板的規範,而是一套最合理的秩序,需要人努力去實現它。在這個禮的世界中,邪惡的、放蕩的、暴力的、粗鄙的東西都消退了,隻有人與人之間的關愛和平。孔子把這個理想叫做仁。
8.子曰:“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衛靈公》第十五)
【解說】仁,是誌士仁人終生追求的目標。曾子告誡說,把仁作為自己的職責,直到死了才停下,這是很沉重很漫長的事業。孔子也說過:一個君子,時時刻刻都不會違背仁道,哪怕倉促緊急的時候,或者顛沛流離的時候。在他們看來,仁是最高的價值,也是最後的標準,到了最嚴峻的關頭,要靠自己的生命去成就。
【總結】
孔子並沒有對“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因為仁是一個渾融的觀念,包含了好幾層含義。首先,仁意味著人發自內在最純粹最自然的相親相愛的情感,這在父母和孩子之間最明顯。其次,仁必須成長挺立為人的道德行為的主宰,指引人做合乎道義的選擇。仁是評判善惡最後的標準,所以,孔子說:唯仁者可以好人,可以惡人。再次,合乎仁道的行為必定會對他人和社會帶來益處,所以對人對社會有大貢獻也是一種仁的表現。最後,任何功業都不足以表達仁道,因為仁道還要依賴一種深沉惻怛人類一體的情懷,這是仁的最高境界。在這個意義上,仁最終表現為崇高而純粹的道德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