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青青的爸爸王偉平,在給孩子立規矩時,所采用的獎罰方法比較給力。如規定孩子在大人接電話時不許講話,如果守規矩呢,就給青青一枚可愛的小紅花作為獎勵,還把小紅花貼在牆上,等牆上有了6枚小紅花,就答應給她買一個好玩的玩具;反之,破壞一次規矩,要給一枚黃花,牆上有了6枚黃花,一周就不許她看自己喜歡的動畫片。
(3)在獎罰的同時,要給孩子提供適當的幫助給孩子立規矩時,爸爸要做孩子的參謀,多幫孩子,如多給孩子提好的建議。遇到困難時,幫孩子一起分析原因。
我的一位朋友,他的孩子有做事拖拉的毛病,於是,朋友就給孩子立了規矩。他的做法是,幫孩子把每天必做的事情列表。
此外,他還建議孩子每天一回家就開始做應該做的事情,如果在9點半之前做完該做的事情,就可以看會兒電視,或者跟爸爸玩一會兒遊戲作為獎勵。如果孩子做事拖拉,在該睡覺時還沒完成,就不讓他看電視、玩遊戲。
同時,朋友幫助孩子總結拖拉的原因,原來是因為做事不專心,分析原因後,朋友建議孩子以後再做事情時,一定要專心做一件事。
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爸爸一定要注意方法要得當。特別對孩子進行獎罰時,隻有所用的方式有效、給力,學會妙用一些技巧與方法來給孩子立規矩,才能讓孩子及早養成守規矩的好習慣。
“統一戰線”是成功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
愛與規矩需要高度地統一,但很多人在給孩子立規矩時,總是會遇到孩子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阻撓,他們甚至會跟自己唱反調。因而,爸爸給孩子立規矩,一定要設法取得家人的支持。否則,就很難成功地給孩子立規矩。
朋友的孩子小剛今年10歲了,每每看到兒子,朋友就氣不打一處來。因為這孩子太沒規矩了。他平時坐沒坐相,站沒站相,還經常會從椅子上摔下來。
前幾天家裏來了一個親戚,按輩分,孩子應該叫那親戚舅爺爺的。但讓朋友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的是,小剛竟然拍著親戚的肩膀說:“嘿,哥們,你叫什麼?你給我帶什麼好吃的來了?”
“小剛,好孩子,舅爺爺有急事,急著找你爸媽商量,來不及給你買好吃的,下次給你帶好吃的好嗎?”親戚拍拍小剛的頭,非常和氣地說。
“小氣!”
一見小剛這樣,朋友感覺特不好意思,就對小剛叫道:“快叫舅爺爺,小剛,爸爸平時不是跟你說過,家裏來客人時,要有禮貌嗎?你怎麼這麼沒禮貌呢?快叫!”
“不叫!”
“不叫,看我等會兒怎麼收拾你?!”
“敢,你收拾我,我告訴爺爺去,看爺爺如何收拾你!”
看著兒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無賴相,朋友一下沒轍了。因為他知道自己如果真的打兒子,孩子的爺爺奶奶肯定會出手相救,或者在孩子哭鬧時又哄又勸。而自己想給孩子立的規矩呢,肯定是立不成。
由這個事例我們不難看出,朋友想給兒子立規矩,但由於孩子的爺爺奶奶沒跟他站在同一個戰線上,家人之間沒有統一的意見與觀點,結果沒能給孩子立成規矩或者說給孩子立規矩失敗了。
時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爸爸想給孩子立規矩,但給孩子立了規矩後,爺爺奶奶卻總是唱反調,如父母給孩子立按時起床的規矩,但爺爺奶奶卻認為讓孩子多睡一會兒沒關係。顯然,在對待立規矩這件事上,爸爸與爺爺奶奶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一家人沒有統一思想與觀念。
為什麼會如此呢?
通常,孩子的爺爺奶奶總是無原則、無限度地疼愛孫輩,總是溺愛孩子,因此他們會覺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減少對孩子的疼愛,就是不愛孩子的體現。因而,他們對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難以有積極的心態,不能保持理性,甚至持反對意見。
爸爸在給孩子立規矩時,就往往會出現兩種情形:他們要麼不同意給孩子立規矩,要麼總是在父母給孩子立規矩時從中阻攔,跟孩子的父母唱反調。而這會讓孩子感覺到家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既讓孩子對於規矩無所適從,也給孩子找到了破壞規矩的理由與膽量。
可以說,爸爸與其他家人之間意見與做法的不一致,也是立規矩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家庭教育過程中,爸爸與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態度方法上,也會有很多不一致的地方,如嚴父慈母的管教方式。無論是嚴父慈母還是嚴母慈父,都不利於給孩子立規矩。
就拿嚴父慈母來說吧!如果爸爸過於嚴肅,過於嚴格地要求孩子守規矩,對於孩子來說,就隻有規矩,沒有愛;反之,如果媽媽過於溺愛孩子,對孩子來說,那就隻有愛,沒有規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