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給孩子立規矩,必須要注意這些事宜(2)(1 / 3)

時間就這樣一天天過去,小強從幼兒園升到了一年級。上小學後的小強,雖然與同學打架的事少了,可讓小強父母與老師大傷腦筋的是,這孩子經常不是忘了帶作業本,就是上課了才想起要上廁所,要不就沒過多久又把同學的鉛筆盒弄壞了。

此時,小強爸才想起給小強立規矩的事。可如何立規矩呢?小強爸無所適從,不知從何入手,又不知要注意什麼事宜。

規矩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可父母如果想通過給孩子立規矩,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卻不是那麼簡單的事,而是需要掌握一些要領,注意一些事宜。

一般來說,父母要想成功地給孩子立規矩,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1)給孩子製定的規矩要明確、具體

給孩子立規矩時,要明確告訴他具體的行為標準是什麼。隻是告訴孩子什麼是不能做的是沒有用的,還要解釋清楚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是允許做某件事情的。如龍龍家靠近馬路,他又愛騎小自行車,爸爸擔心自己不在家的時候,龍龍會騎到馬路上,被來來往往的車撞到。於是,爸爸就在自己家的大門口畫了一條線。告訴他,不能越過這條線。之後,龍龍一騎到畫線的地方,就掉頭向回騎。

(2)爸爸要明確孩子每一階段的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的行為準則都有三種界限,孩子也是如此:第一種是絕對禁止的“紅燈行為”,如打人、破壞家中物品以及公物等。避免這些不良行為的最好方式,是父母從小給孩子立禁止出現這些行為的規矩。第二種是完全可以做並且鼓勵孩子去做的行為,可稱之為“綠燈行為”,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有一種界於兩者之間,可根據具體情況和個人的價值判斷靈活變動的,稱之為“黃燈行為”。

由於孩子成長的每一個年齡段,“紅燈”、“綠燈”、“黃燈”三種行為都有不同的內容和範圍。所以,父母既要製定適合孩子能力和興趣特點的規矩,並且堅持不懈地加以強化,又要避免孩子受過多的約束,這樣,才能使孩子在規範的前提下獲得充分自由的發展。

(3)給孩子立規矩,要因人因時而宜

父母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量身打造,確切地說,是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與個性特點,來給孩子立規矩,要有所側重,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比如,孩子出生後,要給孩子立吃喝玩的規矩,讓孩子養成有規矩的作息習慣。而1歲多的孩子大多能走路和說話了,是培養孩子安全感的時期,同時,孩子分辨能力差,分不清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行為是危險的,所以,就需要父母給他確立一些行為舉止方麵的規矩,這樣,就可避免他做出一些危險的動作。

同時,兩三歲的孩子正處於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父母要借機幫孩子立規矩,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讓孩子明白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先後順序,如先洗手再吃東西,先刷牙再洗臉,這樣,既能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又能省卻父母費時費力幫孩子做瑣碎小事的麻煩。

(4)提示預警法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有一些不良習慣,如喜歡看電視或玩電腦,看起來玩起來沒完沒了。如果你的孩子也如此,你肯定會十分著急,因為這些不良行為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如果你著急,又因工作忙沒太多時間管孩子,那麼,就可給孩子立規矩,以此來限製孩子看電視或玩電腦的時間。

如規定3歲之前的孩子,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15分鍾,一天不應超過1小時。3歲之後的孩子,每次看電視的時間不應超過半小時,一天不應超過2小時。同時,孩子在3歲之前嚴禁玩電腦遊戲。孩子在3歲之後玩電腦遊戲的時間一次不應超過半小時,一天不應超過1小時。

不管看電視還是玩電腦,在限定的時間到達前,爸爸要提前幾分鍾提醒孩子時間快到了。因為這樣,孩子在心理上就會有一個緩衝期。到時間後,如果孩子還想玩,爸爸要果斷地關電視或電腦,孩子一般不會有太大的過激反應。反之呢,如果沒有這個緩衝期,很突然地讓孩子終止做某事,孩子在心理上難以適應與接受,在行為上就會表現為對抗。

總之,在給孩子立規矩時,一定要注意方法與方式,特別是平時總是忙於工作,與孩子共處的時間少,或很少有時間教育孩子的爸爸們,在給孩子立規矩時,更要注重方式與方法,要因人因時而宜,采用靈活的方式給孩子立規矩。

給孩子說規矩,爸爸要如何說

爸爸給孩子說明規矩不僅需要有耐心,還要講究一些技巧與方法。因為隻有讓孩子明白規矩的重要性,讓孩子明白守什麼規矩,如何守規矩,孩子才能更好地懂規矩、守規矩。

小燕的兒子龍龍22個月了,小燕決定給兒子立分床睡的規矩。於是,小燕每天睡覺前,就對兒子說:“龍龍,這個是你的小床,邊上的是爸爸媽媽的。現在龍龍長大了,長大了就要睡自己的床哦!”

前兩天龍龍還不願意上他自己的小床,可過了一個星期,他就願意到自己的床上睡覺了,再後來,每到睡覺的時間,龍龍就會跑到自己的小床上去睡覺。

小燕成功地給兒子立了分床睡的規矩。接著她開始給孩子立每天隻許吃一個棒棒糖的規矩。

這天,龍龍早晨一起床就要吃棒棒糖,小燕連忙對龍龍說:“龍龍,以後我們每天隻能吃一個棒棒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