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城市災害風險與綜合安全建設(2 / 3)

2.1應急疏散空間與避難設計

筆者曾從大型社會群體活動事故災害成因分析入手,研究了應急疏散與安全避災場所指標、城市防災公園設計要點。日本為了應對地震和台風、暴雨等災害,在城市社區和居民點建了許多避難場所。東京在與地區居民生活圈相連的學校操場、神社、寺廟院內、公園、綠地、小區廣場等指定臨時避難所就有上千座。10公頃以上公共空地,步行40分鍾、3公裏以內可達到的地區級避難所近200處,可安排近千萬人避難。此外,還將各區小學、中學、高中和公民館指定為室內避難收容所,每2人3.3平方米,備有應急物資及食品。在美國1953—2004年全國共發生1529次災害,其中,佛羅裏達州是受災害侵襲最多的3個地區之一,在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上,據佛羅裏達州塞米諾爾郡應急管理司的規定,應急避難所分為大眾避難所、特需避難所、最後撤出避難所3類。

建築與城市空間是人們生活、工作的根本物質載體,其安全減災問題是社會和諧、城市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優秀安全設計的目標應將場地、建築安全和相關的技術措施融入到設計中,並創造一個高質量、令人愉悅的空間,與新建築安全設計不同,既有建築物的安全設計比較困難。城市災害研究的本質在於構建一個有安全空間的城市環境。現實中城市的盲目發展使城市空間遠遠不能滿足城市防災的需要,安全城市構建中的防災空間不僅僅是要有應急救災功能空間,更要強調城市對突發事件的災害預防與防護空間結構形態的準備。具體講,城市防災空間至少有兩層含義:其一,要具有良好的防災能力的城市空間形態與結構;其二,具有防災功能的城市物質空間即包括城市外部空間、地下空間與設施(建築物)空間。因此,城市防災空間不單是城市物質空間,也包括城市發展因素與防災要求綜合形成的城市防災空間結構,它是城市防災減災所有活動在城市地域上的表現,是安全城市的物質載體。對一個城市而言,其空間防災功能至少表現在以下方麵:

(1)城市道路要提供必要的防災空間:避難通道,緊急避難地,遮斷火災隔離帶,救援通道等。(2)城市廣場、公園等的防災空間:延緩火勢蔓延帶,臨時避難所,重建家園複興地點,多功能分洪區,衛生隔離池,罹難者臨時掩埋地及災害教育、管理、指揮場所等。(3)城市水係與濱水空間的防災:蓄水防旱,防洪堤岸,緩衝隔離應急水源等。(4)城市地下空間的防災設置:防空防災一體化,臨時避難,生命線係統的保護,救災設備與物資儲備等。

災害的應急能力是衡量一個城市建設水平的標誌,合理的城市綠地結構與布局可有效減輕城市災害的損失,促進可持續發展。城市綠地不可全部作為避災用地,通常分成三個區域,即災害發生區、減災緩衝區和避難安全區。結合城市防災安全設計的綠地規劃要注意:(1)綠地係統應與城市綜合防災規劃在用地布局上統籌安排,突出防災重點;(2)要按規劃的防災綠地具體用地條件,測算其避災人員容量;(3)對重點防災避險綠地的規劃應提出平災結合的設計要求等。據中國地震氣象局副局長修濟剛回憶2002年北京市人大批準的“北京市實施國家防震減災法”的辦法中,北京是全國第一個寫入建設應急避難場所要求的,2003年9月全國第一個應急避險場所所在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建成,它共具有11種應急避險功能,北京也首次使用了13種應急標誌指示牌。現全國正使用北京市地方標準《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標誌》(DB11/22—2004)、《北京中心城區地震及應急避難場所(室外)規劃綱要》、《城市抗震防災規劃標準》(GB50413—2007)等構想應急避難場所設計。

2.2防災減災安全規劃設計

事故與災難的深層原因絕非救援那麼簡單,如2010年3月中下旬的山西王家嶺礦難以創造新中國救援史上的奇跡而載入史冊,但王家嶺事件的“碎片”也在發問,事故前兩小時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建築、施工及管理諸單位均未設防,該事故也許與建築設計無直接關聯,但之所以再以發問,旨在說明一切建築工程都該百年大計,安全設計為先,不該為建設與生產的“運動”而大量製造“短命”建築和“危險”項目。與“5·12”汶川地震相比,玉樹地震受災區城分布較為集中,但倒塌多為單層土木結構房屋,不像鋼筋混凝土建築倒塌後還有少量安全空間,因此,玉樹地震壓埋在下麵人員的死亡率高。2003年12月26日,伊朗古城巴姆遭受6.6級地震就造成5萬人死亡,而在巴姆地震前幾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6.3級地震,死亡僅2人,2003年9月,日本監測到8.0級地震,隻有500人受傷。玉樹地震後,當地60%的樓房倒塌,100%的平房倒塌,玉樹民族師範學院近3000平方米建築全部倒塌,玉樹縣第三完小80%房屋倒塌,它們都再次提示建築師,未來建築的首要是減震抗震,如何讓房屋內的人員有幾十秒甚至幾分鍾逃生時間,這絕非是與建築師無關的事。由於鋼筋混凝土結構物中的鹽害、凍害、酸性物質以及配筋設計中的某些不良作用,已使鋼筋混凝土建築趨入落伍,日本新的減震技術,通過抗震、製震和隔震來實現。抗震即通過增強建築物柱梁、牆壁及土樣等來抵抗地震力;製震則通過在建築物內部安裝阻尼器等設備來吸收地震能量;隔震則是在建築物和地麵之間設置隔震內,讓建築物與地震力盡可能絕緣。近年來發達國家又研究了彈性建築,它建在隔離體上,隔離體分層橡膠、硬鋼板組和阻尼器構成,建築結構並不直接與地麵接觸,其中阻尼器由螺旋鋼板組成,可有效減緩地震時的上下顛簸作用,該技術雖建築成本增加,但建築物卻能在較高烈度下安然無恙。

防災減災規劃對一個城市或一個區域的災害進行評價,並提出防範措施,已成為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部分。一般防災減災規劃的內容有:曆史及現狀災情調查、提交災害風險圖、防災減災效益和現有防災能力評估、防災減災目標及行動、防災減災體係及優先項目建設等。由於曆史上長期對城市安全設計不重視,在國內外不乏錯誤的、缺少科學基礎的規劃決策導致城市被毀的個案。無論是建築師、還是規劃師都要掌握城市防災減災規劃的基本目標:(1)城市在發生頻度較高的災害時,綜合直接災損指數最小;(2)城市發生某種災害時,破壞後果不易旁延也不產生次生災害;(3)城市發生某類災害時,確保支撐條件有效,保障救災、避災的順利,同時更經濟合理。從建構安全城市出發其規劃編製的原則是:第一,防災減災應與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第二,防災減災應與城市環境協調發展;第三,防災減災規劃不僅要有係統性,並可適應防災減災的動態發展趨勢;第四,防災減災規劃不僅體現城市層麵的宏觀也要兼顧單體建築安全設計的獨立性及可實現性,即兼顧製定與自然共生存的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城市各項用地功能布局、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合理布置與安全城市與建築相關聯的應急交通係統等。尤其應指出的,城市防災減災規劃設計是專門學科,不可簡單處置,更不可代替之,在不少災後重建工程中發現,有許多誤解,認為凡在災區重建的項目就是防災設計,正是這誤解造成了某些防災項目的不安全。

3發展中國安全社區乃當務之急

安全社區的概念首次是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第一屆事故與傷害預防大會上提出來的,會上通過了《安全社區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之權利。從此,推廣安全社區概念就成為WHO在推廣健康和安全方麵的一個重點工作,並委托WHO設在瑞典皇家醫科大學的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負責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這一概念。根據WHO關於安全社區的概念,一個安全社區首先是一個地方社區,這個地方社區至少應該具備兩個條件:一是製定針對所有居民、環境和條件的積極的安全預防方案;二是擁有包括政府、衛生服務機構、誌願者組織、企業和個人共同參與的工作網絡,網絡中各個組織之間緊密聯係,充分運用各自的資源為社區安全服務。根據這一概念,安全社區並非僅僅以社區的安全狀況為評判指標,而是指一個社區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程序和框架,使之有能力去完成安全目標。從世界各地安全社區的開展情況看,一個安全社區可能是單獨一個城市,也可能是某個城市所轄的行政區,還可能就是一個小的居民小區。在美國社區規模小的隻有2000人,大的達到200萬人。社區減災是基層政府減災管理向社區延伸、向居民提供減災公共產品及服務,社區自主采取減災措施以保障居民安全二者有機結合。

WHO認可的安全社區六大標準。(1)須成立一個負責預防事故與傷患發生的跨部門、跨領域的組織,以友好合作的方式履行區內的社區安全推廣事宜;(2)須有長期目標,並持續地執行各項安全社區推廣項目,這些項目還應當針對不同的年齡、性別、環境及條件來設計、推行;(3)須有針對高風險人士、高風險環境及弱勢群體的安全與健康問題的特別方案;(4)須建立事故與災害發生頻率和成因的製度及信息製度;(5)須設立評價辦法來評估項目推廣的過程和成效;(6)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安全社區網絡的經驗交流。

世界衛生組織設在瑞典皇家醫科大學的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負責評審安全社區的申請,具備基本條件的社區可按照上述要求製定相應的推廣方案並積極實施,基本達到上述標準時,可正式向WHO社區安全推廣協進中心提出申請,經由該中心組織的專家組現場考察、評估合格後,被正式確認為WHO安全社區。WHO安全社區是一個榮譽稱號,雖不會有來自其他組織的資金支持,但這一榮譽可以幫助提升本地區的社會形象,提高地區的國際地位,從而間接提高本地區在對外經濟交往中的競爭力。如韓國的水原市在爭取世界杯承辦城市之前,在建立安全社區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目的就是在提高城市形象方麵增加砝碼。

所謂安全型社區,是將社區內的各個不同組織,包括政府部門、商業機構、學校、醫院及社會服務團體等緊密的連接起來,利用各自的資源及服務能力,為社區內居民提供一個安全、健康、舒適的工作及生活環境的社區建設模式。從安全型社區建設國際標準的本土化出發,應強化其內涵的進一步延伸和發展:(1)對安全減災的概念要有所發展,如在過去關注安全生產的同時,更關注城市突發事件及自然災害;(2)將社區作為城市推進新型公共治理理念的一個重要陣地,力求通過安全社區建設加快城市社區的自治步伐;(3)要使安全社區建設特別借鑒成功的生態社區、文化社區、服務型社區、學習型社區創建的經驗,並建構起安全社區的新模式;(4)對於安全社區不僅要有周密的危機應對計劃,使之成為城市應急聯運的一個組成單元,同時用可行的安全項目推進並促動。國外安全社區建設同時更強調對社區公眾平時的災害心理行為教育如:在探討地震災害心理造成心理傷害的相關性之前,我們應當首先了解什麼是災害心理。災害心理是一種在災害條件下產生的心理現象。它是災害發生之後人的生存環境的變異及其身心創傷的體驗和心理行為異常的反映。其次是災害心理的內容界定,即災害應激反應的異常、災害需求傾向的異常、災害心理情緒的異常、災害生理反應的異常、災害適應能力的異常、災害認知過程的異常、災害交往心理的異常、災害行為反應的異常、災害創傷後應激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