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古跡修複工程管理研究(1 / 3)

名城保護案例與技術創新

作者:莊敏信

摘要:從台灣古建築修複工程管理的角度出發,就如何使古建築修複理論與具體修複實務有機結合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為古建築修複工程管理在具體操作階段的目標、內容與方法上提供借鑒。

關鍵詞:古建築;文化資產;修複工程;修複營繕

Abstract:This essay will deeply study on how to combine the theory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with particular practice in renovat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ject management of renovating antiquities in Taiwan. Furthermore, this essay will provide suggestions on the objectives, contents and methods in the progress of managing renovation of antiquities.

Key words:Antiquities;Culture resources;Renovation project;Renovation and management

中圖分類號:TU0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0)12-58(6)

作者簡介:莊敏信台灣力園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博士高級建築師

1前言

世界各先進國家於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早已列為國家重點工作。國際間有關曆史保存與古跡維護的文獻很多,自1931年《雅典憲章》開始,繼而有1964年《威尼斯憲章》、《文化紀念物與曆史場所維護與修複憲章》。文化資產之保存與維護皆受此影響,有關曆史保存與古跡維護最重要的國際組織創立於1965年,近年來計有109個國家設有國家級的委員會。而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曆史場所委員會,則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保護公約》的架構下,與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曆史場所委員會及世界保育聯盟共同在世界遺產的指定上,對世界遺產委員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扮演著谘詢顧問之角色。台灣於1982年公布文化資產保存法迄今,共曆經5次的研議與修正,印證國人對文化資產保存與維護的觀念正在成長茁壯,而國外的文化資產保存規範與製度未必全然適合本土的實際情況,相關的保存經驗與國際文獻卻值得我們參考。

古跡是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具體物證,亦呈現民族發展的重要軌跡。中國地大物博,曆史悠久,所遺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是極其豐富而偉大。借助古跡,可以學習並知曉古代的曆史、政治、社會、經濟、藝術、文化等方麵的知識。古跡的修複就是要將曆史的建築物經維修後重現給世人,除本身不可遷移外,應按原有的風貌複原。

鑒此,為維護國家重要文化資產永續長存,目前從事古跡修複工作的人才即待培訓,古跡修複工程管理更顯重要性;換言之,過去僅局限於單一部門之專才,現今由於科技的發達,社會層次的轉變,迫使古建築保護工作的跨專業性日漸複雜。在實質操作上,工序項目多且雜,從起點著手至整個段落完成,皆需麵臨各項考驗與磨煉。整體而言,從事古跡修複與管理之人才尤為難得。

2台灣古跡修複背景

依台灣目前所頒布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來看,其中有關古跡部份依使用功能可區分為城郭、關塞、衙署、書院、宅第、園林、寺廟、教堂、牌坊、碑碣、陵墓、橋梁及其它建築物。被列為保護之古跡都有其曆史背景,可供國人於生活及教育方麵作為最佳的文化題材;又因古跡遍及各地,對各地方的休閑活動、鄉土教學、小區推廣等深具影響,故為現代化國家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項目之一。

台灣早期的漢人建築,無論是民宅與廟宇,乃透過移民及通商管道,同時將大陸建材運抵台灣,匠師亦隨之而來建構台灣傳統建築,於是造成廟宇、書院、宅第等等諸多類型建築型態。從類型與居住觀念而言,大多類似大陸東南沿海地帶閩南式建築居多,日治時期亦創建許多具有歐風之衙署、車站等曆史建築。換言之,台灣所稱的古跡與曆史建築,在不同國家會有不同的定義,一般而言兩者均具有長時間的曆史,歸納為文化資產。愈深入了解古跡的曆史淵源和曆年的演變,愈能感受前人所留下的偉業所給予後人的文化資產實質珍貴。如何使寶貴的文化遺產,能在妥善的維護下繼續延傳與活化,乃為學界與業界必須共同努力之目標。

古跡的修複需結合資金、人力與物力基礎上,從中進行調查、研究、規劃、設計、發包、施工、驗收等過程,均需事前反複的討論、分析與考證。修複執行中,亦往往會為了某種因素而須停擺考證,待相關之推敲與印證相吻合後再進行,方可確實達成古跡修複目標,這也是修複工程在管理流程中必須設定的基因與準備。在上述繁雜,且具專業性的工作中,若無事前做好管理規劃,途中因故延誤,則無法掌控時效,除將增加經費和工期外,亦產生對古建物造成二度傷害之危機。

3古跡修複工程之症結與問題

古跡修複所麵臨的問題涵蓋範圍甚廣,細節又多與細膩。為何古跡修複與一般工程在管理作業上會有不同的方式?因為從事修複工程管理作業之前提,除須對修複工程之材料與工法要深入了解外,更須懂得相關法令與規範,管理團隊除工程專業人員外還要有曆史專業人員之參與。國際上的宣言、憲章、建議文等諸多規範與製度,未必全然適合國內,而國內的文化資產保存法暨文物保護法,至目前雖已做數度之調整與修正,但仍未滿足現行古跡修複之需求;此外,針對古跡修複工程之技術與方法仍源於老匠師口傳相授,如今之管理者大多引用現代的工程管理方法,運用在古跡修複作業,未周圓的管理內涵至執行中則出現許多無法兼容的現象,例如行政作業、修複流程、修複施工操作細節等,尤其在構材銜接部分常產生許多不協調的修複問題。另在修複工程中,常因工程管理不當導致錯誤的判斷與決定,造成不正確的結果,曆程中除增加許多無謂的開支以及時間、人力的浪費,甚至使古跡本體受到另類傷害,將無法對曆史及後人交代,古跡修複工作,現行進行修複管理作業之問題需再做修正與調整;綜合上述,筆者整理出相關議題,條述如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