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文章研究所用三次產業構成與人口城鄉構成數據均來自東莞市統計局編《廣州統計年鑒 (2000~2009)》; 城市建成區麵積數據來自宏觀數據挖掘分析網。本研究擬在參考國內外關於社會經濟指標體係研究的基礎上,全方位地建立監測和評價廣州市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張的驅動影響因素。文章選取的是時空兩個維度,時間截麵選取為2000-2009年,這一時期的廣州是行政區劃沿革變化較大的近十年;空間維度則立足於廣州市建成區麵積的動態擴張。依據現有廣州市統計年鑒(2000~2009)人口城鄉構成及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再運用SPSS13.0統計分析軟件繪製人口城鄉構成、三次產業增加值與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張的相關性,並繪製相關圖表以達到可視化、直觀的效果。
4廣州市城市建成區擴張的驅動力分析
在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張的諸多驅動因素中,每一種因素都對其產生特定的製導機製,在諸多驅動因素共同作用下推動了城市規劃擴張的進程。 明確廣州市城市建成區擴張的主要影響驅動機製,將更加有利於政府有效配置現有各項資源,通過宏觀調控政策加強對社會經濟、人口城鄉構成及建成區麵積變化的管理。
4.1人口城鄉構成變化驅動
城市人口作為一種持續的外界壓力,對城市用地規模起著決定性影響。城市人口的聚集和增長引起城市用地的擴張。尤其是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以及人口的城鄉構成比變化。農村與城鎮人口的數量變化不僅反映了城市內部人口的動態分布,而且是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張的重要指標之一。2000年廣州市所轄的番禺、花都兩市同時撤市設區,試圖通過行政區劃的調整來解決城市空間發展的製度“門檻”。因此,可以預見,今後隨著廣州市產業和功能逐步向外轉移,人口的郊區化將有新的發展。總而言之,建成區麵積是一個城市空間擴展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城市化進程和人口城鄉構成的變化趨勢。
因此,城市的人口城鄉構成變化是城市建成區麵積擴張的主要驅動力之一。人口城鄉構成是指城鎮和鄉村的人口組合和數量的比例,是人口總體內部的各種屬性特征的數量和比例關係。它反映國家各地區人口的素質和經濟發展水平。廣州的人口城鄉構成屬於趨向沿海沿江及趨向陸上交通樞紐型。影響人口城鄉構成的因素是多方麵的,除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外,還受區域曆史狀況、自然環境和國家人口遷移政策的影響。近10年來,廣州市人口總數整體變化不明顯,但人口城鄉構成比變化明顯(見表2,圖1),人口的空間動態活動是廣州市城市建成區擴張過程中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中作為活動主體的人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在地域上的空間反映。人既是生產者,優勢消費者,人口因素是城市空間結構演變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城市人口的空間變動必然對城市產業和物質形態的布局產生深遠影響。
4.2三次產業增加值變化驅動
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鄉村人口正不斷走向非農化,一部分鄉村聚落將演化為城鎮,另一部分也麵臨著現代化改造的問題。鄉村的發展要兼顧時下的生產力水平。城市空間擴展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需求和體現,城市經濟發展對城市用地規模的決定性作用表現在生產布局的延伸和擴大、新的經濟活動區的開拓,這一切決定了各項用地的延伸和擴張。此外,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和商業、文化、娛樂設施有更高的要求,現有的住房及相應的配套服務設施已不能滿足需要,從而導致對土地需求的增加。城市建成區用地規模擴張實質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經濟問題。在城市空間擴展過程中,城市用地提供了城市一切社會經濟活動的物質基礎,也為城市居民提供了一切生產與生活活動的物質源泉。經濟增長是城市用地擴張的驅動力所在。
由於居民實際收入水平和城市建設投資的增加,城市空間擴展形式主要表現為建成區麵積向外延地區延伸。城市三次產業結構演變是城市空間擴張的直接動力。三次產業的增加值又是反映產業結構變化的重要指標。 廣州市積極推進信息技術的產業化,提高了第三產業的增加值,也加快了以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為重點的重塑城市功能的進程。目前,廣州市產業結構處於不斷的升級之中,第三產業正逐漸形成領軍的地位。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必然引起城市用地結構的調整,這種調整一方麵使城市用地得到更加合理的集約利用,另一方麵也使城市用地不斷擴張。文章選取2000—2008年城市建成區總麵積(平方千米)為因變量,分別采用2001-2008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億元)自變量,進行逐步對三大產業增加值與建成區變化進行相關分析,並且運用spss13.0對分析結果繪製出相關散點圖。(見圖2、圖3、圖4)
4.3行政區劃沿革變動驅動
一直以來,廣州的城市建成區擴張與行政區劃變革是分不開的。中國統計部門用建成區來反映一個市的城市化區域的大小。建成區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區域與城市有密切聯係的範圍,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城市建設用地。廣州市行政區劃沿革由2000年以前的8區4市發展為2005年的10區2市,反映了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的擴張的同時也是行政區劃變革在地理空間上的動態過程。行政區劃演變是政府部門城市建設政策的結果。政府決策的引導,加快了城市建成區的建設步伐,促進建成區用地規模及基礎設施建設的變化。廣州市政府為了協調管理、促進城市總體發展“撤市設區”,擴大了城市建成區麵積,並且達到共享城市建設資源的目的。因此,廣州市人口城鄉比在2001-2005年中,城鎮人口急劇增加至8682000人的原因主要是行政區劃為10區2市:東山並入越秀、芳村並入荔灣區,新增南沙、蘿崗。建成區麵積由此擴展到299平方千米。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到近郊區內、但與城市有著密切聯係的其他城市建設用地。2008年廣州市建成區麵積由299平方千米增長到388.4平方千米,單從數據層麵分析,行政區劃調整為10區2市,城市麵積增加外,戶籍等製度上的變動直接導致人口的遷移活動與城鄉構成來反映城市建成區麵積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