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引導女孩的興趣而不是強迫女孩做什麼(1 / 1)

國外有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不是要灌滿桶裏的水,而是引燃一堆篝火。”

父母在引導女孩的興趣與發展方向時,要懂得一些關於女孩的心理學常識,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和確定,不使她們感到來自父母的強迫,因此而產生抵觸情緒。

一位母親說:

“我曾在我女兒的房間裏堆滿了書籍,但令我十分失望的是,我女兒根本不去讀這些書,無論我們怎樣督促。而當我們最終放棄努力,不再幹擾她時,她反倒很有興趣地讀起書來。現在女兒自己的公寓裏最多的就是書籍。”

做父母的要培養女兒的興趣,關鍵是要提供機會,而不是過度幹涉。不幹涉並不意味著不表示任何熱情,而是要特別地表示出信心,在引導女孩時,自然不能缺乏對她的信心。父母對女兒的信心,會對女兒的成長起極大的作用,但這種信心不是假裝出來的。在我們做決定時要考慮到自己的行為對女兒的可能影響。如果我們自己對待困難毫不努力就放棄,又怎能鼓勵她們有勇氣去戰勝自己呢?

順其自然和因勢利導要結合起來,這裏要掌握好分寸。缺乏引導和過於強迫之間的距離是很近的,稍不注意便會變成為幹涉。這是有心培養女孩成材的父母應當加以重視的。

蒂娜很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參加了很多音樂會的演出,被認為很有音樂天才。但到了高中後,她再也不想學鋼琴了,完全放棄了鋼琴練習。為什麼呢?這個決定是她自己做出的,因為她說她厭倦了鋼琴,對以演奏鋼琴為職業的未來失去興趣。而造成這種決定的心理上的潛在原因是什麼呢?是來自父母的壓力。

蒂娜的父母對女兒的才華、潛力十分引以為驕傲,對她的可能的音樂生涯過於投入,不斷推動她的練習與演奏,四處宣揚她的音樂才華。蒂娜似乎成了全家的注意焦點,大家在等待著為出現一個天才而慶賀,這卻使她感到失去了自控,感到自己的演奏才華與可能的生涯並不屬於自己。事實上,做出放棄的決定對她來說是很痛苦的事,她說:如果再晚幾年,我再成熟一些,可能不會做出這樣的決定,因為我的確喜愛鋼琴。可是當時我覺得背了很大的包袱,沉重得很,急不可待地要卸掉這個包袱。如果父母在給她提供所需的學習條件後對她的才華加以肯定,然後讓她自行發展,她可能會繼續演奏下去,真正成為一個音樂家,不至於像今天這樣失落,不知走向何方。

女孩的父母應該引導女孩的興趣,幫助女孩發現並培養她的才華,而不是強迫孩子定型,給孩子過多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