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女孩子任性,而任性大都是父母長輩慣出來的。父母應當讓孩子明白,任意妄為,父母可以容忍,但走進社會別人不會,規則也不會。就像打籃球比賽,必須有規矩,犯規則要受處罰,達到一定程度就要被罰下,清理出局。懂得自我約束,知道哪些可以幹,哪些不可以幹,才能贏得在人生大舞台上競爭的資格。
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下,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熏陶下,無論是父親忠於職守的敬業精神和母親一絲不苟的勞動態度,還是老師和社會其他階層的高度職業道德感,這些都令孩子的責任感和規則意識不斷增強。
請看一組在我們鄰國日本發生的場景:
時間:下午4點
地點:東京江戶川區的一所社區幼兒園門前
場景:孩子們回家
路遠的,家長用車接走;道近的,坐在媽媽的自行車後座上,或者騎著童車跟著媽媽走在人行道上。在一個小十字路口,紅燈亮了,4歲左右的小女孩立即把車刹住,後麵陸續走來的小朋友也都停在了紅燈前,盡管路麵沒有一輛來往的車輛。
這情景引起了筆者注意。在社區並不很寬的街道上,既沒有交警,也沒有車輛,孩子們的認真令人佩服。在日本,學前教育除了包括識字、算術、音樂、圖畫、手工等內容,還有安全教育(交通規則、防災防火)、保護環境和熱愛動植物等教育,讓兒童參與輕度勞動與體能鍛煉,這些都是素質教育的內容。
孩子入園後,老師會教他們識別交通標誌,告訴他們燈光變化代表什麼和必須走人行道的道理。家長也積極配合,接送孩子時,做嚴守交通法規的榜樣,讓孩子從小覺得這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所以即使是並無多少車輛行駛的社區街道,孩子們也都非常自覺地遵守交通規則。
這種教育一直延續下去,你會發現小學生放學時有秩序地走在人行道上,一路紅燈停、綠燈行,走到自家附近自動離隊,或者跨到汽車站候車,身邊並沒有一名老師。
培養責任心,就是教育孩子明確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所應承擔的責任,使孩子知道如何遵守規則和秩序,從小就有自控自律意識。
有人認為,孩子那麼小,懂得什麼規則意識?等他們長大了自然就知道了。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一個沒有自我控製力的孩子,未來就有可能找不到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也就意識不到自己所處地位的重要性,從而會喪失創造成就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