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采用合適的方式批評孩子。教育專家塞利格曼認為,批評孩子的方式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方法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著孩子日後性格的樂觀與悲觀。
首先,批評孩子的第一要點就是恰如其分。“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內疚和羞辱感,超過了使孩子改錯的度。而不批評孩子又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磨滅其改正錯誤的願望。”
其次,掌握樂觀的解釋性的方法,實事求是地解釋問題,指出犯錯誤的具體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
盡管父母三次要求8歲的寧寧在與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間打掃幹淨,但她還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房間裏亂得一團糟,自己卻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產代理商要來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氣,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寧寧打掃了房間。
那天下午寧寧回家後,母親滿臉怒氣,立即把她帶到臥室,告訴她自己為什麼生氣。
下麵是寧寧的母親有可能采取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樂觀的解釋性的,另一種則是悲觀的方式。
樂觀方式:
“你給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們非常生氣。”(她的批評是特定的,並且很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跟你說過三次,要你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動。”(她母親準確地描述了事情,並且把寧寧的問題說成是暫時性的)。
“今天有位地產代理商要來,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我們就得替你打掃,結果耽誤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間的幹淨,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她母親隻是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她的責備是正確的)。
“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間裏15分鍾,好好想想我的說法對不對。然後告訴我,今後你會如何保持房間整潔,保證這類事不再發生。至少要寫出三條解決辦法。”(15分鍾是8歲孩子考慮問題的比較實際的時間段,寧寧的母親給她找了一件很實際的任務,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這個問題)。
悲觀方式: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不體諒人?你的行為把我氣瘋了!”(“總是”一詞意味著問題很普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的情感反應太過分了,會給孩子造成太多的內疚感。)
“我跟你說過無數次,要你保持房間幹淨,但你就是從來不聽!你是怎麼啦!”(寧寧的母親把問題說成是普遍性的“無數次”,永久性的“你從來不聽”,借此讓孩子產生內疚。她還進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地產商來了,幾乎是場災難!人們說進屋的第一印象會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了一位難得的代理商,會使房價降低幾千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買不起新房子了!”(寧寧的母親把事情描述成一場災難,她暗指寧寧的一次疏忽會毀掉全家人的生活。)
“現在,我要你呆在房間裏,好好想想你所幹的一切。”(這一懲罰是不確定的,沒有針對性的。寧寧有時間來思考,產生內疚,但卻沒有機會學會或做些什麼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顯然,兩種不同的方式會產生兩種不同的結果,我們做父母的不言而喻。做父母的應該有意識地使用樂觀的解釋性的方式批評孩子,促使孩子養成豁達、包容、理解的樂觀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