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很小的時候,媽媽就開始教她學會辦自己的事情:自己穿衣洗臉,上洗手間,自己吃飯等等。艾米為自己能夠幹這些事情感到驕傲,她知道她能自我管理並不斷學習新技巧,顯得很有信心,能把自己收拾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
從幼兒時期,我們的孩子就表現出他們要幹自己的事情的欲望,嬰兒自己去抓勺子是因為他想喂自己吃飯,我們常常害怕他們把衣服、桌子搞得一團糟,而不許他們自己試一試。我們這樣做其實是挫傷了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產生了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太遺憾了。我們把髒成一團的孩子洗幹淨,要比重新樹起他們的勇氣容易得多。隻要孩子顯示出要為自己做事情,我們就應該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孩子能自己做的事情要比我們想像到的多。他可能需要我們的幫助、監督鼓勵和訓練,我們必須向他們提供這些服務。我們沒有權力去為他們做所有的事情,也沒權力製止他們做貢獻的熱心。
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做父母的總是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忙來忙去。因為孩子小,我們似乎責無旁貸地要走過去幫他們,特別是當我們看見他們有困難時。但是我們必須製止這種衝動,因為我們習慣去幫助孩子,常常沒有認識到這種幫助有時是沒必要的,孩子們早已掌握了技巧。我們替孩子們幹事情,經常會受到孩子們的抵製,他們會說“我自己來”,每個孩子在生命之初都有表現自己能力的欲望。如果他們有機會去表現,照顧自己,幫助父母,他們會為自己有能力而感覺良好。這樣當孩子成長的時候,他很自然地願意去為自己做事惰,為別人做事情。
有時我們會看到父親寫字,孩子忙著找一支筆想要寫寫畫畫;母親澆花,孩子也要提一玩具桶來幫忙,這是一種參與的欲望,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欲。但這種意願可能被恐懼、嗬護和父母的包辦式服務所挫傷。因為父母有可能擔心他們碰著,有可能擔心他們幫倒忙,或者擔心他太費力氣,而拚命阻止。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受到打擊,他們很快就發現自己的弱點,他開始認為他沒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的評價很低,然後他發現別人能為他提供的服務又快又好,這樣他已經很低的自信心,就會變得更低。
我們常常低估孩子們的能力,放大他們的無能為力,但在有的方麵我們卻又對孩子抱過高的期望。這就等於把我們的高要求強加於孩子頭上,使他們更覺膽怯。我們應做的是相信他們的能力,給予他們機會,這種信任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同時允許他們設置自己的目標。
“媽媽,老師讓我報名參加拚寫競賽。”13歲的女孩傑奎琳一回到家就告訴媽媽。“太好了,你去報名了嗎?”“還沒有。”“為什麼?寶貝。”媽媽問。“我有點害怕,台下會有很多人看。”傑奎琳很激動,她在家是個聽媽媽話的孩子,在學校平時不愛多說話,但學習成績很好。“我想你還是報名吧,親愛的,你可以鍛煉鍛煉自己。不過這事情你還得自己決定,我隻是告訴你我的看法。”媽媽離開了傑奎琳的屋子。過了兩天學校老師打來電話,讓傑奎琳的媽媽說服傑奎琳報名參加拚寫競賽。傑奎琳回家後,爸爸媽媽跟她談了話。爸爸說:“首先,我們不是強迫你一定報名,這事還是你來做決定,但我們可以談談參加競賽的利弊。參加了競賽可以鍛煉自己意誌,鍛煉自己的智力,增強自己的信心。贏了更好,沒得名次,也無關緊要,爸爸媽媽不在乎。因為你在爸爸媽媽的心中是有能力的孩子,這點不需要用競賽的名次來證明。”媽媽說:“老師打電話來說,他是很相信你的能力的。爸爸和媽媽,還有你的老師,都不會以比賽結果來重新評價你。我們對你的比賽結果並不太關心。關心的是你是不是用這個機會去鍛煉自己。”有開明的父母這樣鼓勵和支持,最後傑奎琳還是報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