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怎樣教女孩學會生活自理(1 / 1)

教孩子學會自理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第一步,勞動的習慣是逐漸養成的,父母隻有從小對女兒進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長大了她才有獨立精神,才不至於依賴別人而生存。那麼,父母應該怎樣來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呢?下麵幾點不妨試一試:

(1)鼓勵你的女兒

其實,沒有哪一個孩子會不喜歡自己做事的。“做”是孩子鍛煉自己的好機會。

孩子剛會走路時就有幫助母親的願望,2歲的孩子就會幫大人拿一些東西,為大人跑跑腿,3歲的孩子自立願望就已經非常強烈了,什麼事情孩子都想去幹,但是孩子真的還太小,那種獨立生活的能力其實還很差,常常會把事情辦糟。

但是父母不能因為孩子做不好事情而責備她,而要鼓勵孩子重頭做起,並給予適當的指導。

(2)不要代替你的女兒做事

如果孩子動作發展成熟了,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了,你就不要總是認為孩子還小就替孩子做這做那。

孩子們隻有通過獨立地做事,才能夠體驗到各種感情,這種複雜的感情與他人代替孩子或強迫孩子做是大不一樣的。

蘇姆林斯基說過:“一個孩子為了澆花,開始提了一小桶水,接著他又提第2桶、第3桶、第4桶,結果,他累得滿頭大汗。這時你不必擔心,因為對他來說,這其實是世界上任何一種別的喜悅都不能夠比擬的。在這種辛勤勞動中,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到世界,而且可以了解他自己。童年時期的自我教育正是從了解自己開始的,而這種自我了解是非常愉快的。一個大約5歲的孩子栽了一棵玫瑰花,開出了一朵很美麗的花,他不僅十分驚訝地觀看著自己雙手勞動創造出來的成果,而且還觀看了自己本身:‘難道這是我自己做成的嗎?’像這樣,孩子在慢慢地體驗無與倫比的勞動樂趣的同時,還可以通過這樣來認識他自己。”

家長代替孩子做孩子的事,不僅不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幸福,相反,孩子會因為失去獨力做事情的機會而苦惱。

因為,孩子既品嚐不到成功的快樂,也體會不到那種失敗的痛苦,孩子品嚐的是成人禁止他們幹想幹的事的悲傷和怨恨,這對於孩子的成長是有百害而絕無一利的。

(3)幫助你的女兒

幫助也就是說指導孩子去克服各種困難,這種幫助應該是為了使孩子能夠早日獲得那種獨立生活的能力。

陳鶴琴曾經風趣地說:“做家長的最好能隻有一隻手。”他說:“做家長的應當十分明了自己的責任,你們的責任就是幫助孩子去生活,是幫助孩子學會自立,是幫助孩子學會怎樣做人。”

譬如,孩子如果在學著踩縫紉機,你不必擔心孩子可能會搞壞機器,在旁邊監護著他們,隻要教孩子正確的方法,讓孩子好好練習,孩子自然就會學會的。

你還可以教孩子怎樣自己整理書架、書桌,怎樣自己布置房間,有條件的話就讓孩子自己單獨一個人睡覺。你還可以教孩子學著管理經濟費用,讓孩子把自己的零用錢存起來。

總之,凡是孩子自己能辦的事情都要讓孩子自己學著去嚐試。

如果孩子學會了自己照顧自己,而且具備了應有的自理能力,孩子也就擺脫了成人的照顧,向自主又邁出了一大步。

為了讓孩子最終獨立成人,首先要有讓孩子獨立的機會。

“隻有家長‘離開孩子’,才能夠培養出孩子的獨立能力。”這句話請做家長的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