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鄧剛先生有一個獨女。當女兒出生時,他非常難過。他認為在當前的社會,跟男人相比,女人要承受更多的艱難和痛苦,所以他總覺得自己無論用多大的努力,都保護不了她。因此,隻有從小培養她勇於麵對挫折和失敗的精神。想到這裏,他甚至不敢直麵看女兒的眼睛。鄧剛先生是寫小說的,非常關注人的細節。他隱隱地覺得,女兒那亮亮的眼睛,有時候像動物園裏的鹿,清澈中暗含憂傷,令人惻隱,所以他對女兒格外地疼愛,格外地關注。
一天晚上,上小學的女兒回來了,興高采烈得像小鳥一樣飛回家,進門就喊:
“爸,我們學校一千多人,選幾個打鼓的,我初選被選上了!”她一臉的自豪。
她母親聽了,馬上高興地說:“咱們女兒太厲害了!”
鄧剛忽然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他明白,學校最終隻用12個,在初選的22個或32個中,最後肯定要淘汰一批。估計自己女兒99%要被淘汰。為什麼呢?因為女兒個子非常高,如果12個孩子在一起打鼓的話,她像羊圈裏跳出個駱駝來。為此,鄧剛為女兒感到緊張。
女兒每天打鼓特別用心,吃飯的時候手拿兩根筷子敲,做作業的時候用鋼筆敲,走路的時候就用兩隻腳來敲。她對爸爸念著拍子:“三三四四”,鄧剛說:“好,好,三三四四。”眼看女兒打鼓入了迷,鄧剛心裏更加著急。
學校每天下午4點下課,女兒6點放學,她要打兩個小時的鼓。每當女兒快回家時,在電腦前創作的鄧剛就坐立不安,他生怕女兒回來說“我被淘汰了”,所以每到4點的時候,他就寫不下去,就緊張,4點過去,他知道女兒還在打鼓,就能安心寫作了。到6點的時候,女兒又像鳥兒一樣飛到家:“爸爸,我告訴你,不但有三三四四,還有二二三三呢!”鄧剛樂嗬嗬地說:“太好了!太好了!”
可是父親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一天下午4點,門鈴響了,哪鈴聲和往常不大一樣,非常慢。開門一看,女兒一臉沮喪。
“你回來了。”鄧剛輕鬆地對女兒說:“放學早是最大的幸福,爸爸小時候常提前放學,上五節課我第四節就跑回家,在家多自由呀!”
鄧剛的家在大連海邊。他領著女兒跑到海邊,海邊靜悄悄的,沒人。
鄧剛對女兒說:“你知道爸爸為什麼領你到海邊來?因為你被淘汰了!爸爸知道你現在心裏很痛苦,但痛苦就是痛苦,我們要老老實實地接受痛苦。女兒,你放聲大哭吧!”
女兒麵對奔流的海水大哭起來。
父親接著說:“女兒,你為什麼被淘汰呢?我覺得是因為你的個子高,你一排隊就不和諧。為什麼個子高呢?因為你像爸爸,爸爸就高。這本不是什麼錯誤,但你要記住,將來走到社會上會遇到很多痛苦,你一定要學會哭出來。醫生叔叔說,哭出來的淚水,經過化驗後發現裏麵有毒,為什麼這個世界上女人比男人活得時間長,就是因為女人經常排毒。遇到痛苦,你就放聲大哭,如果你覺得在同學麵前哭、在城市裏哭會讓自己和別人尷尬,就到沒人的地方去哭。哭出來,你也解放了。”在父親的鼓勵下,女兒變得十分堅強。
鄧剛在中央電視台做《交流》節目時,他十分幽默地說:“要讓孩子承受痛苦,就要預先準備好作‘二皮臉’。人沒自尊心不行,自尊心太強也不行,度要把握好。既然今後的生活中女人遇到的挫折比男人多,那就要讓她先有麵對挫折的準備,讓她知道這世界是坎坷不平的,順利是相對的,不順利是絕對的。”
這就是父愛的作用!在孩子痛苦的時候,父親不是去幫孩子抹淚,而是讓孩子盡情地流淚,去感受痛苦,宣泄痛苦。因為痛苦是人生的一部分!堅強的性格,正是在從痛苦中站立起來的過程中培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