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想改變女孩子的懦弱性格,就要讓孩子學會勇敢麵對挫折。
“挫折教育”說白了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在任何挫折麵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一位美國兒童心理學專家說:“有十分幸福童年的女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會因不適應激烈競爭和複雜多變的社會而深感痛苦。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挫折,能使人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學會分析和處理問題,真正地“長大”。而如今的女孩對“挫折”二字大都比較陌生,許多父母,隻重視讓女兒吃好玩好學習好,對人格健全、心理成熟則關心很少,舍不得讓孩子受一點挫折。
教會孩子麵對挫折、戰勝挫折,並非一朝一夕可得,也並非刻意追求能成,關鍵是要順其自然,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的承受挫折的能力,讓她們明白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還孩子以生活的本來麵目,讓孩子認識挫折,從而學會戰勝挫折的本領。要給孩子一個心理準備,也要給自己一個準備,因為畢竟是自己的女兒,看到她受苦,爸爸媽媽心裏終究不是滋味。但是,這是個必經的過程,不可以刪除。
一般來說,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最好的方法是從幼兒時起就讓她們參與到各種活動中,體驗生活、經曆挫折。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指出的“教育即生活”,父母必須把教育與孩子眼前的生活融合為“從做中學”。
作為父母應該意識到,讓孩子在溫室裏成長,對孩子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一位懂得科學教育的家長說:我的女兒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讓他學著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雖然有時候飯會撒一桌子,衣服會穿得一塌糊塗,但我們確確實實地感覺到他在長大。孩子自己能夠做的事情,家長應放手讓他們去做。
挫折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引導孩子在經曆挫折的過程中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和堅忍不拔的品質。這一品質將使她受益終生。
在孩子經曆挫折的同時,父母應及時給予鼓勵或肯定性的評價,以增強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同時也應做好引導工作,幫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孩子在經曆挫折時,能主動對待挫折,在挫折的磨煉中造就自己堅強的性格。孩子的耐挫折能力正是隨著這些知識經驗的積累和各種能力的提高而增強的。
一位五歲女孩的母親總結自己教育女兒的經驗說:“我的女兒同其他的孩子一樣,遇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也會抱怨。但我總是盡量地引導她。如,在比較擁擠的車廂裏,她總在抱怨‘腳酸’。我就問她:‘那怎麼辦?’讓她有機會把不滿發泄出來,這樣她的心情自然也會好起來。接著,我勸她堅持一下,跟媽媽安靜勇敢地站著。然後,拍拍她的肩膀,摟住她,很快她也就停止了埋怨。”
“挫折教育”說白了就是使孩子不僅能從別人或外界的給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從內心深處激發出一種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在任何挫折麵前才能泰然處之,永遠樂觀。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重視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是對的,通過這種教養方式進行培養也是可行的。但是,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不要看見美國人看到孩子摔跤不扶起來,也讓自己的孩子摔跤,結果摔得鼻青臉腫,還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如果不管孩子年齡大小、身體強弱,也不管孩子跌倒後是否摔傷以及受傷的程度等等,主張“絕對”不能去扶,就過於簡單了。如果孩子摔得不重,毫發未傷,看樣子能夠自己爬起來,家長就沒有必要去扶他,而應該鼓勵自己爬起來。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經受挫折的能力,也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的意誌更加堅強。假如孩子正是蹣跚學步的時候,年齡小、身體弱,或是摔得很猛、很重,家長也不伸手扶助,就有點殘忍了。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沒有人去熱情地幫助他,他會感到人與人之間太冷酷無情。孩子是弱者,他們需要成年人的關心、愛護,成年人也負有這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