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夏令營中發生了這樣的情景:白天孩子們一起做遊戲玩得很開心,但到了晚上睡覺時,許多孩子看看床,卻抹起了眼淚。他們想父母,不能承受父母不在身邊的痛苦。在勸說下,他們勉強上了床,但是要求老師不能關燈。有位女孩子讓老師給她找個布娃娃抱著。燈可以不關,但布娃娃卻找不到,這位女孩女委屈地哭了起來,老師無奈給了她一個枕頭當娃娃,可能是哭累了,她竟抱著枕頭入睡了。還有個小女孩直哭著要見媽媽,老師怎麼勸也不行,無奈撥通了她家裏的電話,讓她媽媽在電話中哄著她睡;她媽媽在電話裏給她講故事,唱催眠曲,半小時以後,她終於睡著了。
有的家長也抱怨,現在的孩子太嬌了,依賴性強,吃不起苦,將來可怎麼辦?這樣的擔心並非沒有道理,可是讓孩子真的去吃點苦,家長又牽腸掛肚身不由己地擔心起來。
孩子將來麵臨的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將是普遍現象,競爭會使孩子們麵臨極為嚴峻的考驗。社會競爭不是一般能力的較量,自己的孩子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
日本的一些幼兒園,每逢冬天,讓赤身裸體的孩子在風雪中滾爬摔打。瑟瑟的冷風,凍得孩子發抖,嘴唇也發紫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家長一個個“硬心腸”地看著,不動聲色。
日本的家長說:“在送給孩子幸福之前,先要送給他們苦難。”
在聯邦德國,孩子們的事盡可能地讓他們自己做,家長有意識地讓孩子去做一些艱難的事。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時就要在家裏承擔一些家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在美國,小學生在學習期間,用給他人送報、送奶、修理草坪等勞動來掙自己的零花錢,從小就體驗勞動的艱辛。
相比之下,中國的孩子吃苦太少了,他們在家長無微不至的關懷下,成了溫室裏的花朵。如果我們始終是太慈愛、太心軟,不放手讓孩子去鍛煉,那麼就有可能剝奪孩子本該獲得的幸福,更不利於孩子將來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
吃苦也是一種教育,一種精神和意誌上的教育。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適當地讓孩子吃點苦,孩子會更有能力去直麵人生的風風雨雨。
下麵是一位北京母親給女兒進行吃苦教育的真實故事:
為了讓女兒從小體驗“苦”的感覺,懂得什麼是艱苦的生活,一位母親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從北京千裏迢迢來到自己的老家甘肅定西。在汽車上,母親告訴孩子她們馬上就要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兒聽了,便打算向動畫片中的駱駝學習,趕緊先灌下一瓶牛奶。
在定西的老鄉家裏,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幹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民告訴他們,因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著使用:先用來洗臉,然後再用來洗衣服,最後又用這盆髒水去喂豬。
每天早晨天氣都有些陰沉,似乎一場雨即在眼前,給太久沒下雨的土地及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帶來希望,可最終都破滅了。土地已幹得裂出了一道道縫,農民們麵臨的將是顆粒無收的命運。
母女倆要回京了。女孩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此刻的離去竟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因為他們從未嚐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那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的淚。
揮手告別黃土地,把那裏的貧窮落後留在身後,卻把一種體會留在心裏。
這位母親的做法讓人敬佩!
為了磨煉小女兒的意誌,不怕費時間、跑遠路,離開繁華的首都,千裏迢迢到貧苦的定西。艱苦的生活條件——應當說困苦的生存條件,渴和餓的品嚐,既開闊了孩子大都市高樓林立封閉中狹小的視野,又心感身受知道了什麼叫艱難,這些真比在溫馨的家裏,明亮的教室中上一萬堂教育課都有用。
這種經曆銘心刻骨,可能對這個小姑娘一生都受用無窮。願更多的家長從溫柔之鄉醒來,多做一些磨煉孩子意誌的事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