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樓市,小心了!(1 / 1)

中國樓市,小心了!

視野

作者:趙曉

從9月份數據看,中國整體樓市仍在升溫,但也有局部地區已現涼意。展望未來,雖然無法定論中國樓市的走向,但麵臨大風險卻是不容置疑的。

樓市危險的連串信號

金九銀十,可在溫州,8月以來不斷被爆出一定數量的斷供商品房,數目甚至達到1.5萬套之多。當溫州人發現手中房子市值還抵不上所欠銀行的債務時,斷供就是不得已的選擇。由此,許多炒房客棄房逃生,上萬套住房或被銀行收回。

溫州當地金融數據顯示,斷供並非房價腰斬的主要原因,經營者資金鏈斷裂才是導火索。也就是說,溫州房地產危機不單單是投資過熱的問題,它隻是當地民間金融危機的一個方麵。除此以外,當前的溫州還麵臨民營經濟危機、高利貸泡沫危機。無獨有偶,鄂爾多斯也是如此。與此同時,一線城市的房價漲幅也呈現出梯度遞減的態勢。

不妨看一組數據。二季度以後,房地產各項重要指標增速已呈現逐月回落的態勢,這或許是房價見頂的特征。首先來看房地產開發投資,實際在今年一二月份已達到增速的最大值22.8%,到八月份則跌破20%。這說明開發商對未來其實已有所警惕,並沒有順著竿子一路上爬,開發商的心理開始變化。

最近,海外盛傳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或來臨,與此相對應的是,有“亞洲首富”、“跨周期投資超人”美譽的李嘉誠拋售了香港和內地的大量資產。據報道,此次拋售涉及資產金額高達400多億港元。另外,李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四宗海外並購,耗資近250億港元。一石激起千層浪,對此萬科董事會主席王石直言:“精明的李嘉誠先生在賣北京、上海(樓盤)的物業,這是一個信號,小心了!”

別成第二個日本!

無論樓市“升騰”還是毀滅都不是好事情,兩難的走向將考驗新一屆中國政府的出牌。

目前,中國經濟尤其房地產市場麵臨著三大風險:美元回流可能引發的經濟周期性風險;中國經濟內在的結構性風險正引發結構性危機,尤其是實體經濟不振,凸顯傳統增長模式已走到盡頭;全麵改革壓力引發的社會震蕩、資本外流等製度性風險。麵對此三大風險的疊加,第二次亞洲金融危機並非空穴來風。

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上期專欄中我寫到近期美元回流態勢明顯,金融產品收益率上漲是必然事件,加之國內經濟結構已陷入深重的危機,以及全麵改革所帶來的製度性風險,當前已經處於價格高位的中國房地產必然成為風險的爆發口。

有數據顯示,我國空置住房總麵積接近60億平方米,空置住房達到6800萬套。另據不完全估計,我國城鎮商品房存量已經超過240億平方米。據此測算,我國城鎮住宅空置率將達到25%,遠遠超過國際合理的5%-10%的區間。

與房屋過度投資引起的高空置率、泡沫化相對應的是,國內還出現了房地產資金外流,向海外置業投資的“輸出效應”。在最近的北京秋季房展上,海外參展項目達260項,超過參展項目總數的一半。由於人民幣升值和國內投資渠道有限,考慮到金融危機後海外資產估值相對較低等因素,很多投資者將目光投向了海外房地產市場。未來預計,中國個人投資者將有1.1萬億元人民幣投向海外置業領域。

這一現象不禁讓人回想起20年前的日本。1985-1990年,日本經過了5年房價的瘋狂上漲。到1991年左右,日本國內炒房人賺足錢之後,就開始向海外擴張。加上當時日元的升值,他們就到美國買房子。這甚至讓美國人驚呼,日本人準備買下整個美國。但最後的結果眾所周知,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經曆了長期的蕭條。筆者不希望中國成為下一個日本,為此就一定要未雨綢繆。期待風險過後,中國經濟能堅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