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斯的遺產

視野

作者:吳曉波

交易成本的作用

2013年9月2日,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去世,這位一輩子未到過中國卻對中國充滿熱情與善意的美國經濟學家,在身後引發中國人無限的哀思。

眾所周知,科斯以“交易成本”成名,並最終因此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在中國爆得大名,則是經由張五常教授的舉薦,其理論成為中國解決產權問題的關鍵,此難題一解,中國經濟迸發萬千活力,從而實現快速的騰飛。回顧30多年改革的成績與民營經濟的發展,科斯之功,不可淡忘。

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科斯理論最早的提出是緣於他對企業的思考。他從經濟學的角度拷問:企業為什麼存在?既然市場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進行合作的最有效的形式,為什麼還會有企業存在?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科斯發現了“交易成本”的存在,從而發展了自亞當·斯密之後的經濟學。

科斯發現,市場中的交易其實是耗費大量成本的,而企業內部的交易則簡單得多,穩定的雇工節約了不斷尋找交易對象的費用,管理者的指揮代替了討價還價,簽訂用工合同則減少了在市場中反複訂立契約的麻煩。這就是人們為何選擇企業這一形式的原因,歸根結底是因為企業的存在節約了交易費用,提高了效率。

但是,當企業規模擴大後,內部的交易成本卻會越來越高,患上“大企業病”的企業與市場相比,在交易成本上已沒有任何優勢。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企業都渴望做大做強,因為企業在達到一定規模前,越大就越能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呈現規模優勢。但是當越過一定的界限後,企業越大交易成本卻越來越高,導致企業運轉不靈,或者越運轉虧損越大,最終以企業倒閉或者分拆告終。回顧曆史上很多大企業的興衰起落,從中可以看到“交易成本”在默默發揮著效用。

企業大小無關重要

在今天,重溫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其實對中國的企業經營者們了解和把握企業發展頗有裨益,也有助於中國企業破除一些長期以來形成的迷思。譬如:中小企業是不是天然沒有競爭力?企業是不是越大越好,真的可以大而不倒?

若以交易成本的概念衡量,企業大小無關重要,或者說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把握該行業企業內外的交易成本。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天然具有“低交易成本”的優勢,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占據各方麵優勢的大企業,反而被中小規模的新興公司打得灰頭土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小公司交易成本極低,使得效率極高,從而以快製勝。而從這追問下去的話,我們可以反思:中小企業是不是一定要成長為大企業?一直做個中小企業是不是也很好?在不久前,我讀到一本叫《重來》的書,書中也是類似的觀點:小公司也可以長時間保持活力、獲得收益。我想作者應該是很通曉科斯的理論。

當然,在大企業的管理上,科斯理論同樣有指導性的意義。

對大企業來講,“大企業病”是最為頭痛的一個問題。往往眾多業務各守一地,卻又步調不一,期望的協同效應無法達成,反而造成內部溝通成本巨大。我所了解的國內一家消費類電子企業即是這種情況,而在經曆重大虧損後,其決策層將戰略、財務、人力等關鍵權力收歸總部,各分公司隻負責具體業務,從而大大降低了此前一直居高不下的內部溝通成本,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當企業大到一定規模,管理變革一定提上議程,而出發點必然是降低內部交易成本。除此之外,任何措施都是舍本逐末。

時至今日,中國企業已從“做大做強”進化到“精益管理”,從這個角度講,“交易成本”的概念值得大家了解,中國經營者們也該認真聽一聽已逝大師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