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企業審批製度的改革不能靠政府部門(1 / 1)

企業審批製度的改革不能靠政府部門

領袖視點

作者:宗慶後

“經濟體製改革關鍵還是六個字,改革開放時候的放權、讓利、開放,現在這六個字,隻不過含義和深度上有一點變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後,我就說中國的經濟形勢不會太差的,因為中國人比較勤勞。政府把經濟管死了,管到後麵沒有辦法就放開了,老百姓自己找飯吃,就把經濟搞活了,所以中國經濟在世界上一枝獨秀的。

我認為,現在的經濟體製改革關鍵還是六個字,改革開放時候的放權、讓利、開放,現在這六個字,隻不過含義和深度上可能有一點變化。當時,放權是中央向地方放權;讓利是中央給地方政府讓利;開放是對外開放。

現在不光是中央政府要給地方放權,而且政府要跟老百姓放權;中央政府給地方政府讓利,地方政府要給老百姓讓利;對外開放也要對內開放。

實際上,把這六個字真正地搞好,經濟會複蘇。

若我們這樣在經濟上全麵開放,中國的繁榮富強是很快可以實現的。因為把老百姓發展經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這個力量是無窮的。

三中全會改革的力度是空前的,方向也是正確的。首先,審批製度的改革就是打破壟斷,放開給我們搞市場經濟,當然,審批改革也不是彈簧門、旋轉門、玻璃門的問題,國家壟斷的企業你進不去,但真正放開的時候,民企也進不去,鐵路誰敢進去?國家電網誰敢進去?因為各行各業的審批太多,做什麼事情都要審批,而且還要專家認證,甚至我們搞飲料都是這樣的,搞一個產品也需要許可證的,所以我認為各行各業的審批要取消。

但目前的審批製度改革靠政府部門是實現不了的,應該倒過來說,中央政府認為你是需要審批什麼東西,尤其是地方政府審批的東西全部廢除。因為現在審批製度到底有多少條沒有人說得清楚。但現在一邊叫審批製度改革,一邊很多地方還增加了很多審批條例。要真正地實現上述所說的,要這麼倒過來做才能把製度改革。

第二,要製定標準。符合標準就去幹,加強監管,不符合標準就要關閉。

再就是備案製,這個備案不是審批而是告訴政府投資了什麼東西,投資多大的規模,什麼技術水平的。把信息搜集了以後向社會公布,減少了重複投資、過度投資和浪費。不這樣做,我們一放就亂,一收就死。若全部放開了以後,看看不對了馬上又發個文件要審批,所以我認為真正要做到長治久安,真正改革必須按這個要求做才能把經濟搞活。

另外,三中全會以後,民營經濟發展的春天到來了,中央把民營經濟提升到與國有經濟同樣重要的地位了,而且更加鼓勵民營企業的發展,同時也保護了私有財產,不再提貧富差距而是提共同富裕。

所以,對財富的看法一定要改變一下,以前說財政是全國老百姓的,那麼責任性和積極性就有問題。但錢是老百姓的,除了自己消費完以後,都是社會和國家的,另外一方麵,一批民營企業家確實也積累了一些財富,我們自己的辛勤勞動和付出也是有關係的,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沒有小平同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你也不可能創造財富的。因為我們老百姓都是無產者,應該說,黨的政策讓你有財富了。但我覺得財富是社會的,除了自己的消費還應再創造財富。

我們先富起來的人不要忘記小平同誌的那句話,先富幫後富促進共同富裕。大家共同富裕了,你的財富才會安全,才會受到人家的尊重,因為你幫人家致富了。

我認為,三中全會不提貧富差距了,一旦貧富差距消滅了以後,我們又回去過苦日子了,實際上改革開放之前就是平均主義大鍋飯,大家都不願意幹活,那時候農村這麼多人種田也養不活老百姓。農村土地承包,什麼東西都有了,包括歐洲,高福利高稅收,所以它的經濟也不行了,我覺得不應該再走回頭路。這次三中全會把這個方向也扭轉過來了。

因此,我感到民營企業家逐步轉化為依靠的對象了。而發展企業和經濟主要是依靠企業家,這個方麵也有所改變。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