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什麼中國的浪費型投資這麼多(1 / 1)

為什麼中國的浪費型投資這麼多

領袖視點

作者:張維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投資就是為了增加需求,所以任何投資都可以增加總需求。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中國的浪費型投資這麼多。”

現在,大家都在關心中國經濟的增長及其轉型。這裏邊討論最多的問題包括貨幣政策、財政政策、投資、消費等,還有產業政策。

在我看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受兩種理論模式主導。這兩種理論模式可以說是非常經典的。

第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即一個函數,這個函數是產出的GDP來自三方麵的因素,資本、勞動、技術。如果我們算一個增長率的話,增長率等於技術進步率或者叫做全要素增長率,再加上勞動增長率,根據它們每一項,都由GDP的彈性而定。

這個理論其實有一個問題,就是沒有增長機製。比如說資本積累,誰來進行資本積累?沒有。盡管現在我們講的內生增長理論,不像新古典理論一樣當作一種外生的,而是一種自我強化的過程,但仍然沒有解釋這個技術進步是怎麼帶來的,這個理論也沒有任何結構問題,談的是總量增長,而不涉及到一個產業結構的變化。

按這個理論接下來我們就會有一些政策的訴求,比如說第一個訴求是資本積累是最重要,一個國家要增長,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固定資產的投資。

第二,這個投資可能需要政府來做,特別是在落後國家,更需要政府來替代企業家進行投資。從五十年代開始,這可以說是好多計劃經濟國家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甚至在今天,對我們國家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另一個與此相關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早是為了應對經濟波動的,可以說是一個短期的宏觀政策。現在在中國,甚至在全世界,變成了經濟增長的經濟學,或者是長期的經濟學。像中國的“十二五規劃”或者現在的“十三五規劃”,基本思想也是與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有關的。投資有什麼變化,消費怎麼變化,出口怎麼變化,這就變成了一個“三駕馬車”。

凱恩斯主義的政策含義是什麼?增長就是怎麼推動總需求的增長,要不就是投資,要不就是消費,要不就是出口。如果經濟要轉型的話,特別是中國,原來靠投資拉動,出口拉動,就是從投資拉動,出口拉動,轉向為消費拉動,即我們怎麼刺激消費的問題。

這個理論我曾多次講過,它錯得離譜。但仍然是我們製訂政策的主要理論依據。為什麼錯得離譜,因為它把目的和手段顛倒了。按照新古典理論投資是為什麼?為了未來生產能力的提高。我們把我們收入的一部分不用於今天的消費,而用於投資。這樣未來我們有更高的收入。

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投資就是為了增加需求,所以任何投資都可以增加總需求。現在,大家會明白為什麼中國的浪費型投資這麼多。再比如說消費,消費本來是目的,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消費已經是手段了。

我們為什麼要刺激消費,要不然達不到8%的增長速度。還有貿易的問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認為隻有出口大於進口,貿易對GDP的貢獻才是正的,所以,你可以查一下中國三駕馬車的貢獻。如果這個國家出口1億,進口9000萬,算一下是正的。

如果出口1萬億,但進口1萬零1億,那貿易對GDP的貢獻就是負的。因此,在危機的時候,好多國家限製進口,想辦法推動出口,這是一廂情願的事。

這個理論還有一個更深層的問題。他假定經濟是由一個單一產品組成的,這個產品就叫GDP,可以任意加,比如說50的投資加上80的消費,就是130。如果投資從50變成30了,那我們消費能增加,完全就是一樣的。因為隻有一個總量,隻有一個產品。

學過經濟學都知道基本的收支流是這樣的,從家庭、企業,產品市場、要素市場,當然你可以加入一個政府。但是,這些理論都有非常大的誤導。我們基於這樣的理論製訂政策,其實從長遠來看它的負麵效應大於正麵效果。

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經濟理論來理解中國的發展和增長,甚至整個人類的發展和增長?我有一個看法,任何一個經濟發展理論必須是一個研究企業家如何創造和創新的理論。

【本文摘編自作者在CMRC中國經濟觀察(CEO)“第40次季度報告會”十周年專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