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與發展,決定幸福的厚度;
求真與開悟,決定幸福的深度;
貢獻與升華,決定幸福的高度。
幸福的密鑰:在兩大責任主體手中
認知了幸福的密碼,還需要幸福的密鑰,才能打開幸福的大門。
打開幸福的之門的鑰匙有兩把,分別掌握在幸福的兩大責任主體手中。即:一把在為人民謀福的政府手裏,另一把,則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一)政府的幸福鑰匙與主體責任
政府責任主體的主要職責是:運用好全民所有的國有資源和納稅人繳納的公共稅收,為全體公民創造幸福環境兜住底,掌握並運用好幸福的第一把鑰匙。這把鑰匙的功能主要負責激活的幸福密碼層次有:
人的第一層次的生理需求,即人的基本生存條件,主要應由政府兜底:提供基本就業機會,提供基本衣食保障,提供基本生存住房,不能讓公民餓死、凍死、露宿街頭。這是政府的基本職責,也是人權內涵中生存權的基本保障。
人的第二層次的安全需求的滿足,完全是政府的天職:社會治安保障、健康醫療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生態環境保障乃至國家安全保障,隻有政府才能提供,而且是政府不可替代也不可推卸的責任。公民財產安全保障,則是政府應該改革深化優化的體製保障和憲政法治保障。譬如:憲法2004年便已規定公民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政府隻有因公共需要才能征收征用公民房產並給予合理補償。政府便應嚴格按照憲法執政落實。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依然時常出現並非出於公共需要(如建公共體育場館、公共圖書館、青少年文化宮等)、而是出於商業需要(如建xx一條街、xx房產小區、xx經濟開發區等)而進行強征、強拆公民住宅。這就是違憲行為,違背憲政原則。
什麼是“憲政”?其實很簡單,顧名即可思義:憲政憲政,依憲執政,依法治國,就是憲政。其主要內涵包括:憲法至上,主權在民,權由民授,分權製衡等等。鄧小平提出的“要依法治國”、“黨應當在憲法和法律的範圍活動”,胡錦濤提出的“要建立憲法監督機製”,習近平提出的“權為民所賦”、“憲法的權威在於落實”等等,都是主張憲政,即依憲執政,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就是建設憲政國家。世界上沒有哪個真正的法治國家不是憲政國家——不管它是主張哪個主義。可見,憲政和市場經濟一樣,不分姓“資”姓“社”。
人的第三層次的育子需求,也應由政府創造條件給予滿足。譬如現在允許滿足公民生兒育女、二胎平衡的需求了。托兒所、幼兒園、中小學基礎教育,都應以政府提供為主。小學到初中九年基教,已由政府負責提供,但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都認為:人在3-6歲的學前教育更為重要,因此學前教育也應當由政府提供為主。
人的第八層次的公平需求的滿足,更應是政府的完全責任,而且必須提供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的製度保障。公平、正義、民主、法治是中央十年前便已提出的和諧社會的四大內涵要素,也是保障公民幸福的四大保險。沒有這四大要素,公民的公平需求便無法滿足,追求幸福人生、創建幸福中國,隻是空中樓閣!
當然,其他各層次中的人性需求即幸福要素,有些也要靠政府手中那把鑰匙激活、打開。譬如社交需求中的言論自由、結社自由,求知需求中的受教育權、知情權保障,尊重需求中的平等、自由的體製環境,發展需求中的發揮才能、自由而全麵發展的製度保障等等,這些都需要政府那把鑰匙去打開。
上述幸福要素或幸福密碼如果沒打開或打不開,全部責任在於政府!
(二)個人的幸福鑰匙與主體責任
另一把幸福的鑰匙在哪裏?就在每個人自己的手上。
從上述幸福密碼的解析中可以看出:個人應該而且可以追求的幸福元素,主要在精神層麵。譬如:友誼與愛情等社交需求,學習與研究等求知需求,娛樂與藝術等審美需求,人格與自尊等尊重需求,創新創業與自我實現等發展需求,立德立言、貢獻社會、造福人類以及超脫名利、天人合一等升華需求,則主要是靠我們每個人自身的努力,應該而且可以追求的高層次的幸福。
這些幸福密碼如果打不開,主要責任在我們自己!
以愛為核心,打開幸福家庭之門
普通大眾,僅憑個人手中那把幸福的密鑰,大多數都希望也能夠打開的那扇幸福之門,便是和諧幸福家庭之門。既不需要高學識、高成本,也不需要高智商、高境界,隻憑一字訣,便可構建和諧幸福之家,那就是:“愛”。愛,正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這把幸福密鑰的核心奧秘之“密”。具體實施有如下要點:
(一)以愛情為內核,敲開婚戀幸福之門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這是法律(婚姻法等)教給我們的常識。
愛情是婚戀的密鑰——這是中外一切美好婚戀伉儷給我們的啟迪。
“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這是人類導師恩格斯給我們的警示。
然而在當今中國的現實中,金錢至上的價值導向和物欲膨脹的驅動,生發出許多以金錢作為婚戀的敲門磚、以財富多寡行使婚戀的“一票否決權”的買賣婚姻、最後不歡而散的鬧劇;權力主導的官本位體製,演繹出諸多以級別判定是否“門當戶對”、導致“棒打鴛鴦”、以權力的含金量吸引“妻妾成群”、最後導致家破官丟的悲劇!
愛情,隻有愛情,才是決定婚戀是否幸福的真諦,才能敲開幸福婚戀的大門!
(二)以孝心為主軸,構建和諧幸福家庭
沒有太陽能量,便沒有地球的溫暖與生命;沒有地球引力,便沒有月亮運行軌道的支撐。因此後者必須圍繞前者轉,方能形成一個和諧圓滿的星球關係。這是天倫。
沒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便沒有父親母親;沒有父母,便沒有兒女。因此後者必須感恩長輩、孝敬長輩,方能形成一個圓滿和諧的家庭關係。這是人倫,與天倫相呼應,合乎天理。
兒孫對父母長輩之孝,除了必須提供和保障他們物質生活水平不低於兒孫之外,主要應表現在態度,包括心態、語態、情態。心態要敬重,語態要平和,情態要親密、關愛。如有不同意見,可以心平氣和地表達、溝通和商量,甚至有些事關兒孫人生大計的重要選擇和決策,最終可由兒孫自己把握和決定,不一定都順從父母長輩的意見。譬如關於兒孫的婚戀選擇、高考學科與職業地選擇,就可以而且應該由兒孫自己最後作出決定,父母長輩的意見應該並隻能作為參考。不過應當心平氣和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切不可頤指氣使,更不能怒氣衝衝,甚至大罵出口、大打出手——正如不少影視劇和現實版中某些兒孫所表現的那樣,那叫喪盡人倫、悖逆天倫!要知道,兒孫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永遠沒有向父母長輩發飆、打罵的權利,但有尊重關愛父母長輩、心平氣和交流意見的義務和合理適當不服從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