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認知物質三大特性 揭示地月互動奧秘(1 / 2)

認知物質三大特性 揭示地月互動奧秘

人文

作者:陳國生

為何一周以上天氣不可測?

看過或聽過天氣預報的人都知道,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氣象部門隻能作1-3天的天氣預報,即便是科技最發達的美國,也隻能作一個星期的天氣預報,而且準確率有限。它們所用的工具一般是衛星雲圖+巨型電子計算機,所用的理論是數值、概率……對於預測未來1-27年的天氣趨勢、過程等等,世界各國都認為是不可能的。在他們的學術理論中:大氣運動是無序的,具有蝴蝶效應,因此災害不可測……

為什麼現代科學解決不了中長期天氣尤其是天災的預測問題呢?沒有完整而正確的基礎理論指導,就不可能有可靠的預測方法。那讀者可能要說:西方科學有完整的基礎理論體係呀!例如牛頓力學、愛因斯坦相對論、測不準原理、邁克爾遜-莫雷實驗、普朗克的量子力學等等。這些理論大部分都獲得過諾貝爾獎呢!筆者認為正是諾貝爾獎將這些不乏缺陷的理論捧上了神壇,建立了西方科學理論的“法庭”,任何理論都不許越這雷池一步,否則,就是“死刑”。已有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還不許別人去創新解決。例如地震天災不可預測論等等,就是既得利益的護身符,是知識創造的緊箍咒……學術自由變成了權術自由!

從地月互動力理關係探尋預測之道

那麼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筆者1-27年的氣候準確預測給解決問題提供了啟示。大家都知道:人類知識的前提是認識“物質”。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這已得到人類的共識。物質創造了生命,並進化到人類,證明物質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可以利用的。當然,地球之上的大氣運動也是有規律的,我們隻有找到這種規律才能加以利用,並循此規律預測天啟。如何尋找呢?中國的老祖宗留下的寶貴遺產為我們指示了方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合起來就是日地月天體運行力理關係。

筆者利用天文台提供的月球運行軌道中的朔望、上下弦、近遠點共6個時刻要素描繪日地月天體運行圖,一年一張(具體畫法請看筆者著作《物質基元結構力學原理及運用》第5~7頁,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有30年以上的圖就可以尋找到周年、14個月(413.3天)、6年(413.3×5)、n·9年(n為正整數)、27年2天22小時周期等等的運行規律。這裏側重介紹27年2天22小時的周期。

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認為:所有行星運行都是圓形的。開普勤行星運動三定律糾正圓形軌道,總結出橢圓軌道,但不知行星運動機製,受牛頓慣性定律影響,未達到橢圓二次函數原理,難以運用。從上述日地月運行圖可知:3個地球月中,月球接近地球點軌道周期長度相差4-5天,天文學至今無法解釋。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上述現象是地月公轉軌道共同作用形成的,月球軌道速度的激發和衰減,證明星球運動有力學機製,這裏稱為星體力理運動。這種運動的力理關係,徹底否定了星體的慣性運動。對不對呢?下麵用數理分析:月球繞地球公轉1年有13或14個周期,將每一個周期的橢圓畫到圖中,一年中的橢圓疊加一起,隨著月球近地點的移動,地球軌道上的位置發生了相應變化。在二次函數橢圓中,地球作為焦點一年之中有兩個,即F1和F2,F1和F2半年循環一周,F1和F2的位置半年交換一次。這說明一個問題,地球在理論軌道上受月球軌道作用力的影響,作了正或餘弦形態的運動。這進一步否定了行星的慣性運動,並且從中可以找到地月運動力理關係的規律,這個規律符合科學界公認的二次函數橢圓的數學公式。

筆者通過運用量體運動力學關係的規律發現:隨著月亮圍繞地球公轉每27年2天22小時一個周期的運行,由地月互動運行作用力引發的地球天氣乃至天災現象,也有相應的規律,據此,筆者便可運用這些規律較為準確地預測1-27年的地球氣候乃至天災了。

筆者運用地月互動運行的規律預測預報1-27年的天氣氣候過程的準確率,反過來又證明了上述規律的正確性。筆者於1983~1993年與黑龍江氣象部門合作,十年中所預測的天氣氣候準確率已有部分鑒定;1995年~現在參加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天災預測專業委員會的預測和總結工作,每年的預測有該學會20年來的科學記載黃皮書為證。雖然總結是自己進行的,但對應曆史氣象資料的對應率超過90%。按中央氣象台長期預報的標準檢驗5年平均超過80%的準確率。

從氣候預測探求物質三大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