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借貸:產業空心化背景下的金融規製
智庫
作者:張婷
摘 要:現階段,因金融、保險、銀行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而導致國內物質生產衰弱,由此帶來民間借貸和產業空心化之間存在著博弈關係。有效的融資可以從金融上阻斷產業空心化的發展以提高利潤率解決產業空心化融資困境。本文試從產業空心化理論、現狀等方麵,著手探究我國民間借貸經濟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路徑,通過一係列金融規製來防控因民間借貸可能產生的區域性金融風險和社會公共風險。
關鍵詞:民間借貸;產業空心化;金融規製
一、大背景:我國中小企業產業空心化現象
1.產業空心化理論。產業空心化一詞最早出現在B.布魯斯通和B.哈裏遜在《美國的脫工業化》,該書認為產業空心化是在一國的基礎生產能力方麵出現了廣泛的資本撤退。日本學者高野邦彥(1987)給出的定義是:產業空心化是特定地區為基礎的特定產業的衰退,即新產業的發展不能彌補舊產業衰退而形成地區經濟的極度萎縮。
目前,中國具有代表性的觀點有:蔣誌敏透過產業空心化的現象,從生產要素的角度給出了產業空心化的定義,認為產業空心化是由於生產要素的比較劣勢而造成某一地區某一產業衰退的過程;李曉通過區分產業空心化與非工業化,指出產業空心化是經濟資源和經營要素的流動與社會生產能力發展的不適應,而造成的國內物質生產與非物質生產比例嚴重失衡。
簡述之,產業空心化是指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於國內生產要素的比較劣勢而引起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空心化的定義,具體應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第一,產業空心化的產生一般以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升級為背景。第二,其源頭在於國內生產要素的比較劣勢,比如國內勞動力成本增加、製造業產值大幅下滑、製造業生產力下降、製造業失業率上升等,由於國內生產技術的落後,致使產業結構升級過程中出現新舊產業銜接欠佳。第三,產業空心化最終的表現形式是由某一產業的衰退造成的產業結構失衡,進而使得經濟增長受阻。隻有當產業結構嚴重失衡,且導致經濟萎縮時,才可認為出現產業空心化。當前,產業空心化和虛擬經濟的高杠杆化成為限製民間經濟虛擬化的趨勢。
2.中國產業空心化的複雜性及趨勢。(1)民間投資轉向,“離製造業”趨勢明顯。金融危機使眾多的實體經濟尤其是缺乏技術支撐、替代性較強的中小企業受到了不小的衝擊,實體經濟的發展愈加艱難,從而造成資金、勞動力等要素發生規模性轉移,由第二產業流入第三產業,造成製造業萎縮和衰退,即“離製造業”。
(2)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構化差距加深。一方麵,中國長期存在雙順差,社會流動性過剩,使得資產價格虛高,通貨膨脹壓力巨大; 另一方麵,由於實體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資金,但融資困難,生產發展受到阻礙。與此同時,投資渠道狹隘,各類投機行為使投機性資本嚴重膨脹,造成市場供需不均衡,進一步加劇了產業空心化。
(3)經濟虛擬化程度加深。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盈利能力的差距之大,巨大的利潤差像“黑洞”一樣吸引其他領域尤其是第二產業的資金,虛擬經濟的杠杆效應使經濟利益倍增,從而進一步加深中國經濟的虛擬化程度。
(4)產能過剩、產業低效率或無效率普遍存在。這種矛盾的原因在於沒有科技支撐的空心化表現,應該看到金融危機後中國的產業空心化具有結構性、局部性特征,並且變化趨勢進一步加劇。
產業空心化加速趨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企業內部產業鏈沒有真正建立。虛擬經濟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企業僅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長遠利益。另一方麵,缺乏進入高加工產業的投資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二、我國民間借貸存在的問題
1.民間借貸的定義。民間借貸究竟應當如何界定大致可以分為廣義、狹義兩個層次。廣義的概念更為強調民間借貸的“非正規性”,主要是以民間借貸和正規金融是否處於國家信用和相關金融法律控製下為區分。而狹義的概念則強調發生於“個人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