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綜合體的要素整合和產業發展問題探討
智庫
作者:李源 劉後平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城鄉統籌進程中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整合機製研究”(編號:12XJY018)、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項目“兩化互動、農村勞動力產城轉移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編號:SC12B060)、四川省軟科學計劃項目“四川省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實施路徑研究”(2014ZR0012)的階段性成果
摘 要:新農村綜合體是對農村土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重新組合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提高要素生產效率,促進農村產業的結構升級。本文選擇位於四川省內江市郊區的“尚騰新村”綜合體為研究對象,深入揭示農村基層管理製度民主化創新、土地管理及利益分享機製重構、農居生態環境改造、勞動力就地產業轉移、要素整合與農村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提出新農村綜合體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新農村綜合體;要素整合;產業發展;土地整理
一、引言
近幾年新農村建設捷報頻傳:截止2013年,在過去9年間,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增速超過城鎮居民; 2011年“三農”支出12280億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麵達到80%;截止2012年11月,國家與地方財政對為新農村建設各項補貼支出共計1882億元。這些事實表明,我國新農村建設出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三農”問題開始破解。然而,城鄉間二元格局依然存在,新農村空間建設缺乏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種田收益與打工收入反差巨大,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滯後,農民務農積極性受損,並限製農業進一步發展等。
二、文獻綜述
城鄉二元經濟導致勞動力要素偏向城市的單向流動,使農民個體收入提高了,但溫鐵軍(2010)指出這縮小了村社內勞動力合作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使村社合作的組織租減小,從而弱化了村社內合作。這也使輸出地區實際經濟總量低於其潛在總量,導致其現實經濟增長率與其潛在經濟增長率存在巨大缺口(常偉,2011)。國際經驗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參考。在總結了美國農場建設、日本“造村運動”、韓國“新村運動”、印度的“喀拉拉邦”模式成功共性的基礎上,楊成章(2010)提出應以財政金融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道經濟建設、小城鎮建設、人才培養五要素支撐西部貧困山區新農村建設發展的新模式。
三、新農村綜合體及尚騰新村
1.新農村綜合體內涵
新農村綜合體,是指在場鎮周邊建成的、農戶居住規模較大、產業支撐發展有力、基礎設施建設配套齊全、公共服務功能完善、組織建設和社會管理健全的、能初步體現城鄉一體化格局的農村新型社區綜合體。其公共服務設施包括道路、院壩、水電氣汙水管道等。新農村綜合體具有以下特點:村莊間的協同性,居住的集中性,設施的配套性,功能的複合性,產業的規模性,經營的多樣性,城鄉的融合性,發展的現代性。
2.新農村綜合體提出的背景
由於國家土地管理製度的限製,不能將農民家庭生產經營的土地用於非農產業的經營。基礎設施建設資金、農村勞動力、社會資本等生產要素均呈現偏向城市的單向流動,這又加劇了城鄉發展的差距,造成了農村的生活生態環境惡劣、農民的生活水平偏低、農業吸納就業量少等問題。
本文選擇了位於內江市市中區的新農村綜合體建設試點“尚騰新村”作為分析對象,以此為載體剖析新農村綜合體產村相容的新發展思路。
3.尚騰新村試點建設條件分析
(1)區位條件。內江市位於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遊中段。東鄰重慶,南界瀘州,西接自貢,西北連眉山市,北與資陽市相鄰,境內鐵路、公路縱橫。截止2011年7月,鐵路、公路通車裏程分別為9777公裏和184公裏;內河通航總裏程745.37公裏,港口總數138個。尚騰新村地處內江市中區城區西南,規劃包含馬家寺和太平寺兩村區域,緊臨永安場鎮和內宜高速公路出口,距內江城區14.5公裏,共占地231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