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來看是這樣幾個原因在作怪。第一,工資增速遠低於GDP增速和政府稅收增幅,中國正在走“富國寡民”的經濟發展道路。初次分配時,切給國民收入的蛋糕本來就小,人民創造出來的經濟繁榮卻要依舊受窮。政府收入隨著經濟的發展不斷增加,但在再分配時並沒有很好的發揮財政作用。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占比就已高達18.6%;而教育、科技、文體與傳媒、社保和就業、保障性住房、醫療衛生、環境保護支出等民生支出,比重不足38%。
第二,我國在分享改革發展的經濟果實時,並沒有讓每個中國人都嚐到改革的“蛋糕”,效率優先使得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裏。例如:水利、電力、石油等壟斷行業工資普遍比其他行業工資水平高。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據統計,2005年電力、電信、石油、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說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相當於當年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一些壟斷部門的小職工甚至比高級白領月工資還高。”
第三,工資漲幅永遠追不上通貨膨脹率。中國近年來很長一段時間裏通貨膨脹率都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但中國工人工資卻沒有隨之迅速增長。很多中國工人在通貨膨脹的一開始,並沒有察覺工資縮水了,一定時間後,當手裏的工資無法應對極高的物價水平時才發覺工資漲幅低了。雖然,每年發到工人手裏的工資多了,但這些工資每年能買到的商品越來越少。
三、居民收入與消費
目前我國居民消費能力平均水平較低,其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上兩點:第一,居民收入增長緩於經濟增長;第二,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前者讓居民沒錢消費,後者則是讓居民缺乏安全感而不敢消費。按照斯密的觀點來說一國經濟增長最佳模式是依靠居民消費帶動經濟繁榮。結合我國實際情況來看,鼓勵居民消費,首先應在初次分配時增加居民收入,其次利用稅收杠杆調節收入差距,第三,更廣泛地覆蓋社會保障機製。三管齊下,既讓百姓手裏的錢多起來,又減少心理收入不公平感,加以社保製度的保障,讓我國居民手裏有錢花,有錢敢於花,最終才能實現整體經濟的健康增長。
參考文獻:
亞當·斯密.國富論.[M]. 上海三聯書店. 2009.
作者簡介:付佳(1994.02- ),女,北京人,本科生,國際人力資源管理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