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為什麼上麵說了那麼多爸爸的項目嗎?因為,這些玩樂的東西,看似輕鬆,其實都是體力活。讓我們女人來幹,那還不得每天都累趴下了。而且據說經常和爸爸玩的孩子更受同伴的歡迎哦!
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主、堅毅果敢、勇於克服困難等個性特征。孩子在與爸爸交往和遊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會模仿和學習這些品質,爸爸也會有意無意地將這些品質傳遞給孩子。
而且,爸爸和孩子玩的時候,更多的是以平行、平等的方式交往,遇到事情時不會大驚小怪,對孩子也更加寬容。這給了孩子更多的自我掌控的機會,使孩子能夠學會理解別人的情感,能夠通過別人傳遞的信號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所以會更受同伴的歡迎。
說到這裏,就要說說那些不負責任的爸爸們了。很多男人要負責在外打拚事業,常常是忙得朝九晚五,總感覺沒有時間和寶寶玩。
其實隻要有心和寶寶玩,時間總是可以找得到的。上班之前、下班之後的零星時間,就可以和寶寶玩上幾分鍾,或者背一背、抱一抱孩子,都是一種很好的遊戲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和寶寶玩當成一種負擔,而是當做一種生活樂趣,這樣你就能放鬆心情,投入地和寶寶玩了。不但能增進家人間的感情,又有利於寶寶成長。
各種積塑塊、積塑片、膠粒玩具,可以進行各種構造活動。如用積木搭建房屋、公園,用積塑片插接家具、車輛等。在構造活動中,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發展寶寶的語言。構建前,可先幫助寶寶構思,讓寶寶說出要構造的物體。構造完成後,還可以讓寶寶給父母講一講自己建構物體的過程和方法。這樣既可提高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又可促進寶寶思維水平的提高,引發寶寶對遊戲的興趣,一舉數得。
比如說,芭比娃娃、變形金剛和七巧板,都可以是寶寶的好玩具,既可以玩得高興,又可以跟其他小朋友邊交流邊玩,寓教於樂,既高興又開發了智力。也可以幾個小朋友一起,堆沙坑,玩兒搭積木之類的小遊戲,既增進感情又有趣,還可以鍛煉筋骨。總而言之,天天憋在家裏麵,可不是什麼好事情!
遊戲主要是為了娛樂和增進感情,所以,最好是親子遊戲或者是小朋友們共同完成。而將孩子交給玩具,相當於孩子獨自玩耍,和一個沒感情的東西在那兒玩,誰都玩不開心,更何況是任性的下一代呢?
4寓教於樂,培養孩子的音樂才能
早教是大家都關心的話題,但是怎麼做好早教,卻是一個大家都覺得棘手的問題。小孩子,玩兒是天性,反而言之,學就成了他們最不喜歡的東西了。所以,寓教於樂才凸顯了它的重要性。
張老師最近很苦惱,她是一個幼兒才藝教師,主要教電子琴。可是,看著很多寶寶幼年時候都學過各種“才藝”,都是出於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但是,堅持下來的寶寶卻很少。甚至到了後來,很多寶寶出現了逆反心理,用哭鬧的方式進行“反抗”。一般情況下,都是兩三個月,孩子就走了,一批批的孩子來到,一批批的孩子再也不來了,讓人總是心生傷感。
看到沒,這就是現在的一個社會現實,不知道姐妹們有沒有這種畸形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呢?本來我還打算讓自家這小不點兒去學學鋼琴呢,現在想想還是算了,畢竟強扭的瓜不甜。
其實,對於藝術的培養,可以從小開始。寶寶們自五六個月後就可以進行音樂律動訓練。它是多種音樂教育形式中最適合幼兒年齡特點而又不受時間、地點等條件限製並為幼兒所喜愛的形式。具體方法可參考下麵幾點。
讓幼兒聽音樂做動作
不要太長,一兩分鍾即可。越是年齡小的孩子,有時越會聽音樂自發地拍手、跳躍、點頭,這時大人要引導幼兒繼續做下去,並盡可能地讓動作符合音樂的節奏、節拍。若沒有專用的音樂磁帶,可以定時收看、收聽電視或廣播中的某些樂曲,並隨其一起做律動。
大人和孩子一塊唱歌
邊唱邊搖晃、邊拍手、邊玩耍(按音樂節拍),可以讓幼兒隨意做動作,並且要經常改變動作,媽媽要經常編新動作。如按拍子捉迷藏,可走步、跑步、跳躍或做些組合動作。
編一些原地不走動的手勢
編一些原地不走動的手勢,如洗臉、梳頭、刷牙、小貓咪咪、老牛哞哞、小雞唧唧、小鴨呷呷等形象模仿動作,並可邊做動作邊學動物的叫聲。
可以利用家庭已有的玩具
可以利用家庭已有的玩具,如槍、飛機、火車、汽車,讓孩子在音樂聲中做遊戲,做出有節奏的模仿動作。
寶寶1~2歲之間,在此“聽的音樂教育”階段,應偏重於音樂環境與音樂欣賞的提供。由於幼兒睡眠時間縮短,遊戲時間增長,除了提供柔和優美的睡眠音樂外,還可提供節奏明顯、曲調輕快活潑的遊戲音樂,讓幼兒在遊戲時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