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睡眠音樂。幼兒在生長、學習和活動中消耗大量的能量,適量的休息與睡眠可以使幼兒獲得進行活動必需的能量。這段休息時間,就可以讓孩子靜靜地躺著聽一些柔和高雅的音樂。
2遊戲音樂。幼兒在此階段即表現出其勇敢性,故特別偏愛能產生動蕩的遊戲。如搖船、秋千、搖椅、翹翹板等,也喜歡滑梯、爬梯等活動,且身體能配合此類有節奏感及規律搖動的遊戲而擺動。
這個時期的baby,已能表現出對音樂的動作反應,有些幼兒會在母親的膝蓋上高興地跳躍並舞動著小手。這個時候的動作,還不能符合音樂的節拍,有時完全與音樂的節拍無關,而純粹是一種反射活動,或是因喜悅而表現出來的動作。
除了聽音樂外,如果聽到鈴聲、打大鼓或吹喇叭等亦能表現出喜悅的姿態。最重要的是,幼兒由前階段對音樂的好奇轉變為對音樂的喜歡。因此,此階段幼兒的遊戲音樂輔導,應盡量配合幼兒運動機能發展的特性來設計。更由於此時幼兒善於模仿,故應提供幼兒可模仿的機會與素材。例如:選擇的音樂以節奏明顯、曲調活潑輕鬆為主;母親或撫育者配合音樂,節奏性地搖動幼兒的手腳、身體,或模仿動物的聲音及形態等做遊戲。當然更可提供音樂性的玩具,如鼓、響板、三角板、玩具喇叭、鋼片琴、木琴等供幼兒做簡單的敲擊或吹奏。但一次以一樣樂器為限,以免幼兒短暫的注意力受到幹擾。
總之,提供良好的音樂環境及音樂,多陪幼兒一起唱歌、遊戲,並且多和幼兒說話,能夠讓在此階段的幼兒產生滿足感及其愉悅感。這是幼兒音樂教育的良好方法,也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催化劑。
5戶外遊戲,好處多多
“什麼?娜娜從上海搬回了老家,不是吧,她怎麼這麼傻啊,小城市有什麼好的!”
“聽說她孩子得了什麼‘感覺統合失調症’,每天蔫蔫的,就像旱地裏的小黃瓜苗,毫無精神。這不,小夫婦兩人才決定搬離了上海。”
“那現在情況咋樣啊?”
“你還別說,現在好多了,跟換了個人似的,一天到晚都精神十足。”
相信不少姐妹們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吧,孩子一天毫無生氣,想了好多辦法,可還是沒起色。愁!愁!愁!
俗話說得好,隻要找到了病根,就可以藥到病除!其實孩子是得了“城市兒童的專利”——“感覺統合失調症”。
什麼是“感覺統合失調症”啊?怎麼沒聽說過啊?
簡單說來,感覺統合失調就是孩子生活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接受到外界感覺信息刺激的機會減少,從而產生了感覺統合的失調。
感覺統合會貫穿我們的一生,每個孩子都需要。感覺統合不足的孩子在幼年時也許症狀不明顯,可是到了學齡期,在學習能力方麵就可能會顯得有些笨拙、人際關係敏感、社交能力差、害羞退縮、心理素質差,等等。這些現象往往造成高智商、低情商、低成績,讓我們家長和教師操心。
那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孩子出現感覺統合失調呢?
在孩子最需要受到感覺刺激、讓各種感覺相互配合、協調的時期,缺乏合適的訓練。比如當孩子10個月大時,我們就需要通過爬行來鍛煉寶寶的注意力,訓練頸部肌肉的力量。
孩子過多地看電視也會導致感覺統合失調。因為在看電視時,孩子往往隻利用了聽覺信息來解決問題,而視、知覺方麵得不到開發和利用。
很少在大自然中玩。過去的孩子經常在野外奔跑,感覺自然得到開發,根本不需要特別的訓練;而現在生活在城市中,這種機會反而大大減少了。
沒有孩子生來不愛樹林、池塘、草地,不愛野花和小鳥的。如果他們漠然了,那是城市生活讓孩子的童心扭曲了。讓孩子們,特別是城裏的孩子回到大自然中去,重新去感受自然,親近自然。帶領他們在自然中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以及自然本身所有的和諧與寧靜,這不僅是對孩子的環境教育,也是對稚嫩心靈的撫愛與陶冶……
同事馬姐家莉莉出生已經三周了,今天保健所的張阿姨上門給她做例行檢查,我就去湊熱鬧看看是什麼樣子。其他方麵都不錯,就是體重有點輕。這讓馬姐想起來朋友們關於莉莉苗條身材的玩笑了,不由鬱悶起來,趕忙向張阿姨請教。最後得到了兩點建議:一是加強喂養,尤其是母乳喂養;二是可以適當地抱寶寶出去曬曬太陽,尤其是後腦勺和小屁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