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2世紀的到來,地球上的各個大國及大勢力間的關係已經日漸緊張,軍備競賽已從新被提上日程,而當地麵科技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太空這個潛力無限且被視為第五大戰場之一的存在,便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所有勢力競相爭取的方向。
不久,做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邁瑞克合眾國(以下簡稱‘邁國’)率先宣布啟動“烏金”計劃,以19世紀末期的某龐大計劃——“阿波羅”的座騎為名,亦希望其大獲成功。
次日,在全世界的矚目下邁瑞克休斯頓航天中心發射了一艘命名為“烏金2號”的多功能航天器,它的任務就是——在多級助推式火箭的幫助下擺脫母星的大氣層,進入那片深黑色,一望無際的空域中,協同早已在那裏等候的“烏金一號”(從某空間站中出發),在那顆母星的唯一衛士——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
隨後在聯合國的磋商會談中其他強國及大勢力的強大壓力下,邁國被迫放棄了把月球據為己有的想法,隨後其他強國陸續實施駐月計劃,形成了各勢力在月球割據的局麵。
同年,邁國某秘密實驗室對核動力引擎研究實現突破性進展,大量存在於月球表麵的核燃料“氦三”得以充分運用, 使得人類航天技術也隨之提高抵達太陽係以外已經不再是空想。
各個勢力對此表態不一,例如歐聯,不惜損失了大量蘇格蘭底場培養出來的精英特工,硬是把這項技術竊入囊中,一些特工埋藏之深,令邁國都大為汗顏;而華國則對外宣布,本國自行研製的“炎龍”型氦三星際核動力引擎的研發已進入最後階段,實驗型號已進入生產階段……。
軍備競賽亦是必不可少的,在太空之中傳統的金屬實體彈在戰爭之中牢不可破的主宰地位已經受到了極大地威脅,在廣袤的太空中金屬彈打出後的速度相對來說實在是一種相當可笑的存在了;甚至導彈就算再不用新型氦三引擎改進的話,也麵臨著能被目標輕鬆規避、攔截的尷尬局麵。
取而代之取得主導地位的是21世紀便納入研究進程的,擁有光速的激光武器和粒子武器,而實體炮彈隻能淪落到地麵戰或近距離太空戰附屬武器的序列中,相當於中世紀航海時代中的戰船撞角,而且實體炮彈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那就是其對錫、鐵、銅等金屬的消耗量太大,相比起來激光武器隻消功耗率巨大的氦三引擎轉換出來的電能實在是太便宜了——反正由太陽風吹到月球表麵的且含有氦三灰塵實在不少,而且非常之耐用。
就在氦三反應爐及引擎普及後幾年時間裏,又一項舉世矚目的發明問世了,這項發明也成了人類深入宇宙的一塊裏程碑,太空殖民時代到來了!生態模擬球,易於宇宙飛船攜帶的大型殖民艙,由龐大的生態循環係統和大型可供整個城市運轉的太陽能搜集板及能量轉換站或地熱能反應爐組成,並且配有能將星球大氣中的H元素及O元素剝離製成氧氣的元素合成反應站,由外層空間投向星球表麵即可運行,內含的人工太陽可使晝夜盡量維持在24小時左右。這項發明。可以使人類在任何大氣中含有H及O元素並且以確定安全的星球表麵生存!
隨著生態模擬球的誕生,原地球諸國開始各自的殖民計劃,而計劃實行的後果就是其國力及科技完全呈爆炸式增長。
很快,太陽係便被如狼似虎的幾大國瓜分完畢,而氦三引擎亦無法支持星係之間的航行,成百上千光年的距離是無法被一台大功率核動力引擎所跨越的,人類前進的步伐在此陷入泥沼,航空科技發展亦在不久後出現瓶頸。
人性總是貪婪的,在資源和領土瓜分完成之後新一輪的軍備競賽又開始了,領導者們不再滿意隻有軍事衛星及武裝航天飛機,太空船塢的發明也解決了飛船過重而無法脫離地心引力的問題,一艘艘堪比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的準軍事戰艦開始服役,而諸國之間的關係也開始冷卻。
終於,由局部衝突演化的全世界參與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開始了,這場長達數百年的戰爭之中也使得人類在太空之中的武力變得更加強大,納米裝甲及離子護盾這些曾經隻在和電影中出現的東西亦在現實中出現,太空戰術也趨向規範化、成熟化。
第三次世界大戰導致的直接結果便是曾經的大國土崩瓦解,勢力與勢力間的重新洗牌。
三戰之後人們再回首曆史時,發現有的前人許多值得借鑒的東西,以廣義狹義為首的相對論猜想;許多科幻電影及之中的觀點等等。。。。這些東西在當時可能隻是被視為單純幻想,可在這個科技爆棚之後的太陽係大殖民時代末期,這些幻想被不少科學家視為啟發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