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3)

不久,大功率反物質引擎問世。雖然地球及周邊星球上並不含有反物質原料,但是在三戰之後經過幾個民間組織聯手探索,還是在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之中發現了不少。

從理論上來說反物質原料的優點高效且耐用,而缺點就是極不穩定,用俗話來說就是乘員搭乘在一個隨時都可能爆掉的炸彈上麵!

此後一個月,代號“先驅者”的第一艘反物質引擎飛船正式成型,並於同年投入使用。

經過多顆衛星充當試驗品後,“先驅者”號最終用了整整三十年時間把一群由誌願者和科學家組成的隊伍帶到了距太陽係最近的大麥哲倫星座,並成功建立先遣站。

大麥哲倫星係,作為距離太陽係最近的恒星星係之一,它擁有一個暗淡的恒星及數顆行星,是銀河係中心係的一個附屬星係,距離地球2.5光年,正在不停地受到銀河中心係的侵蝕,預計數百萬年後其與其的“鄰居”小麥哲倫星係將完全被銀河中心係吞噬,不過那是數百萬年後,目前還是相對穩定的。

收到先遣隊發來的消息後人類又集結了近千艘反物質引擎飛船,向大麥哲倫星係進發,試圖在太陽係之外擴張人類的活動區域。

由於三十餘年(無線電訊號由大麥哲倫星係傳到太陽係要很久)的發展,載人艙的作用力係統更為完善,使人類肉體承受的瞬間加速的力更弱;引擎功率更強;納米儲物技術更為完善,使飛船能攜帶的燃料及生活物資更充分——種種的進步使得這批飛船在經曆了二十六載之後到達了大麥哲倫星係,不過其中也有接近百艘的飛船因為反物質核原料的不穩定性或停泊在半路或劇烈爆炸而無法到達終點。

在三戰前後,星際船塢及空港已經普及化,因為單單從地麵發射飛船及衛星無論是從麵積還是質量的無法滿足人類的需求,因為每個星球都是有大氣層及引力的,即使衛星也不例外,隻是相對較小而已,所以從地麵發射的方法對於發射物的質量和體積都有嚴格的限製,否者根本無法達到第二宇宙速度從而脫離大氣層進入太空;因此,人類直接在近星軌道上構建飛船製造廠及補給港口,這樣就避免了星球引力對於飛船的限製。至於星際船塢或空港的物流問題則由半航天式大型的運輸機(21世紀就出現了此類的小型飛機)及直升艦(第一航天殖民時代初期產物,由反引力引擎提供動力)解決。

正因為星際船塢及空港解決了飛船體積及質量的問題,使飛船發展呈大型化;而三戰的洗禮使巨艦大炮主義也有抬頭的趨勢,因為大型太空戰艦的裝甲足夠厚實,更大型的引擎也使戰艦的離子護盾能量更充足,也使大型戰艦比小型艦艇更易於生存;也因此,全人類的飛船都在趨於大型化,尤其是殖民飛船——所以在前往大麥哲倫星係途中損失了近百艘飛船,看似很少實際上是葬送了近百萬條人命!

這些人命的損失引起了人類社會的嘩然,最終聯合國投票表決後決定禁止反物質引擎的製造及原料開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違反此法規——當然,也沒有人會想去乘坐一個隨時爆炸的炸彈上,而諸大勢力也不希望自己花費不少資金製造出來的確是一個隨時會自爆的東西,於是人類很自然的就停止了對反物質的相關活動。

續反物質引擎之後人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研究終於有了回報,脫胎於廣義相對論的蟲洞對衝理論成型(實際上21世紀就有此類假說的存在),預示著人類的活動區域又將跨出太陽係及大麥哲倫星係。

恒星進入暮年以後,由於能量“H”(即‘氫’)轉化為光能的耗盡後,本身不可避免得發生坍塌——相對小質量恒星坍塌就形成白矮星;而大質量恒星便轉化為超新星(想畢大家中學都學過),而超新星又釋放出最後一絲未燃盡的“H”會有兩種可能:其一是極度收縮形成一顆暗淡的中子星,其二則是再度坍塌形成黑洞。

眾所周知,黑洞的引力極大,連光都逃不過其龐大吸引力,而龐大的引力說明黑洞中心的質量也異常大(由牛頓第一定律推算,兩個擁有質量的物體會相互吸引,而質量較小者會被吸向質量較大,這就是引力。)——宇宙天體的密度決定著其的引力的大小,舉個例子來說,地球對物體的引力為9.8牛/千克,而月球的引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而黑洞連星球都能輕易吸引,可見其的質量之大,簡直無法想象。

黑洞中心點,被稱為X點,是引力最大的一地方,曾經星核所在之處,非要用地球結構來看的話就是地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