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1 / 2)

淺談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理論與實踐

作者:蘭敏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但隨之由於所處的環境不同,我國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日益地擴大,尤其是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由於發展程度地快慢不同,則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這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切實可效的方法,通過努力提高農民的收入、逐漸縮小城鄉的差距,最終實現城鄉統籌的良好局麵。

【關鍵詞】城鄉居民 收入 差距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民麵臨的生產以及發展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加,使之收入增長緩慢,進而造成我國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地擴大。對於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來分析。

第一,50年代後,我國城市以全民所有製為主,農村以集體所有製為主,農村主要從事第一產業,城鎮主要從事二、三產業,幾十年來漸漸形成了城鄉兩種發展水平的格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在一定程度上與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是有緊密聯係的。農產品的低價收購、對農民的稅收、限製農民進城、對城市居民的福利補貼等這些都是原有政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這些政策雖然有所改進,但是離根本性的改變還有一些距離。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實施的一些宏觀政策也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比如城市化方向明顯走偏,它不是將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和增加就業作為主要的目標,而是將大量的資金、土地等資源投向房地產建設和城市基礎設施方麵,這樣使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為了使城市盡早得實現現代化,諸如此類一些在流通、價格補貼、交換、稅賦等方麵在向城市重工業傾斜後,又向城市全麵的傾斜,這樣就又拉大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

第二,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是影響收入分配差距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城鄉居民在教育、職業培訓、健康和信息獲取方麵的人力資本是有區別的。而在人力資本中,職業培訓和教育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城鄉居民個人不同的文化程度(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研究生、博士)和是否參加過職業培訓,這些代表個人不同的人力資本含量,將會對個人財產性收入(房產、債券、股票等)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要高於未受過教育或受過很少教育的人收入水平。目前我國的教育投資明顯不足,特別是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由於其自身的財產收入水平不高,因此用於教育方麵的投入也就不多,而教育投入的不足又會進一步加劇東西部地區之間以及城鄉之間的財產收入分配差距,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樣就使得人力資本的城鄉差異導致了城鄉居民個人收入的差異。

第三,社會保障的功能在於它通過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方麵的運作來縮小居民之間收入的差距。然而,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製度還不十分健全,隻有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部分大型集體所有製職工享受。在養老保險這方麵,絕大多數農民基本上都還是通過家庭自保這種方式來實現保障的。這種在享受社會保險以及社會福利方麵的不均等性,使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進一步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