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廣播影視產品走出去措施研究綜述
理論與實踐
作者:宋豔青
【摘要】2001年,伴隨著我國正式加入WTO,《關於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的實施細則》也頒布實施,這標誌著我國廣播影視“走出去”工程正式啟動。本文對近十年來專家學者在廣播影視走出去方麵的措施研究進行了綜述,指出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優化思路,對中國實現由廣播影視大國向廣播影視強國的轉變提供了建議。
【關鍵詞】廣播影視產品 走出去 措施研究 綜述
隨著近年來國際間的廣播影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使中國的廣播影視產品在對世界開放的進程中進一步擴大對世界的影響力,這就要對廣播影視產品走出去的措施進行深入的研究。十二年過去了,中國學者對廣播影視產品走出去的措施研究有哪些,研究現狀、局限性與優化思路是什麼,本文將對這一係列問題進行綜述。
一、廣播影視產品走出去的措施研究現狀
(一)提高廣播影視產品的內容和質量
尹鴻[1]和朱虹[4]都指出,節目和內容是廣播影視的立業之本。中國電影如果能夠創造性地利用中國的文化傳統資源,中國電影文化就可能增強在全球傳媒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李懷亮[2]和汪景然[3]也同時指出,應提高中國電影的外語譯製水平。影視產品作為視聽產品,其畫麵和聲音都非常重要。要想吸引國際市場的主流人群,必須是他們能夠熟悉的語言對白,至少是英語對白,才能夠吸引他們購買我們的影視產品。
(二)進行國際市場調研,加強本土化
李懷亮[2]與饒曙光[6]同時指出,在“走出去”之前,中國電影界必須對海外市場有深入仔細的調研,並對北美、歐洲、東亞、南美等多個文化背景和審美需求不同的地區進行細分。
朱虹指出在實施本土化戰略上取得新進展。要加強電台電視台新聞機構海外本土化建設,逐步推廣信息采集、編輯製作、信號傳輸、節目推廣等環節的本土化運作,努力提高新聞報道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對外宣傳要實施本土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也要實施本土化。[5]
(三)拓寬和選擇合適的海外發行渠道
人民網記者劉陽指出,對於目前的中國電影來說,非商業性展映、商業性輸出、合作拍片、電影頻道海外落地是其衝出國門、走向世界的4種途徑。[6]
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周鐵東指出通過電影節拓寬海外影響力。[7]
汪景然[3]與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喇培康[6]都認為,“目前來看,不管與港台合作,還是與其他國家合作,合作拍片已經成為中國電影‘走出去’最主要的渠道。”
譚天[8]、朱虹[9]和李懷亮[2]三人同時指出,要突破傳媒市場的壁壘,單憑本國自身力量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借船出海,通過對外交流與合作傳播本國文化。
朱虹同時指出可以利用網絡進行海外發行。[5]
(四)建立影視品牌,帶動產業鏈
李懷亮指出,通過建立影視產品品牌或者形象品牌,帶動圖書、漫畫、動畫片發行,主題公園建設文化旅遊,授權開發玩具、服裝飾品等,將帶動大影視文化產業鏈的發展。[2]
朱虹指出要深入把握文化產品和服務國際貿易規律、文化資本國際運作規律,把培育壯大企業主體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國風格的廣播影視國際品牌。[5]
二、措施研究的局限性
(一)措施協同效應研究不足
措施單一,現有措施研究大多關注政府行為方麵,對財稅措施等方麵研究不足。同時,措施缺乏協同效應,如外交支持措施對於廣播影視產品走出去仍是空白,由於文化產品有一定的意識形態,各國往往重點保護,因此國家還應該給予外交支持。
(二)對大小型影視企業研究失衡
從“走出去工程”的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在國內生產過度、國內市場發展領先於國內生產以後,為了搶占國際市場先機而進行國際化推廣。而中國廣播影視產品在“走出去”之前,尚不能滿足國內消費市場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在強大的歐美市場進行推廣殊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