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中國利率市場化(1 / 2)

淺談中國利率市場化

理論與實踐

作者:李林

什麼是好的利率市場化?很多人將存貸款利率完全放開作為成功利率市場化的重要標誌,這顯然是片麵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等國的金融改革就是前車之鑒:在各項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貿然放開存貸利率,雖然短期能夠實現利率市場化,但卻可能導致資金價格混亂和國內金融動蕩,最終仍將走回利率管製的老路,並需為之付出巨大調控的成本。中國的利率市場化,無疑是當下中國金融改革的一大重點,今年6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再次強調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的政策觀點,其實,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進程早就已經變相化地開始了。

一、變相的利率市場化

由於金融機構存款利率仍然遠低於通貨膨脹,會對儲蓄資金形成某種激勵和誘導,可以肯定,相當一部分資金或購買房地產或地方融資平台的信托產品、或直接委托銀行向需要資金的機構發放委托貸款,或大量購買銀行各類隻有“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或直接向地下錢莊轉移等,無論何種形式,都已變身為信貸資金。這是宏觀政策和金融機構合力的結果,長期的負利率使得存款資金尋求保值通道,銀行儲蓄存款大搬家,在這樣的環境下,諸多金融機構以轉型創新之名,幫助市場投資者實現“非常”融資,或“以價補量”放高利貸,或幫助客戶尋求資金高利出路。投資者資金得以保值,金融機構在緊縮中保證了收益,變相地實現了利率市場化,看起來皆大歡喜。但這樣的市場化,是無序的,將宏觀風險被棄之一旁,使資金杠杆和流動性風險激增,泛濫的資金會讓價格上升,同時又推高了通貨膨脹。影子銀行理論的鼻祖明斯基說過:在商人與金融中介機構積極謀利的世界中,創新者將永遠領先監管者一部,當局若能約束金融機構,了解金融機構冒進的行為,則比較有機會減緩經濟失序的衝擊。於今而言,出台政策層麵的利率市場化,才是糾正這種混亂利率市場化的有效手段。

二、試水期的利率市場化

長期以來,大型國企享受低利率融資,而承載中國90%就業的中小企業卻融資困難。銀行在存款利率管製下獲得大量低成本存款資金,而在貸款利率不完全放開的情況下隻願麵向由國家信用間接擔保的大型國企放貸;市場化的中小企業不得不承受高的資金價格。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將會是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的首要環節。

近年來,中國銀行業發展成效明顯,2012年中國銀行業利潤總額1.2萬億,占GDP的2%,高利潤現象引起各界關注,直接成為了部分人士呼籲加快利率市場化的導火索。主要論據之一是,銀行業有高利潤支持,完全能夠抵禦利率改革帶來的利差縮窄衝擊。

筆者認為,試水期的利率市場化不能過快過激、過於聚焦於存貸利率的放開,而是要更多地考慮如何提升金融機構的市場化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更多地考慮如何將利率改革與中國現有貨幣信貸現狀相結合,提高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其次,需要認清楚銀行高利潤的真相,一方麵,中國銀行業的高利潤僅僅是資產擴張和利差保護下的順周期現象,一旦經濟潛在增速放緩、貸款投放減弱和宏觀信用環境惡化,前期積累的所有改革成果可能蕩然無存;另一方麵,雖然銀行業在過去幾年取得了較為可觀的利潤,但內部控製和風險管理機製仍不完善,商業銀行尚未真正經曆一輪完整經濟周期的檢驗。如果貿然推進利率市場化,可能打亂商業銀行改革的外在市場環境,改革的最終結果將充滿不確定性。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中國的利率製度內嵌於社會經濟體係之中,是製度變遷長期演進的結果。在外在經濟體製環境和經濟增長模式尚未轉變之前,短期內指望通過利率製度的“大爆炸”式改變,來撬動經濟金融體係的變革,也存在本末倒置之嫌,讓人無法預測其對經濟社會可能帶來的後果。新近的全球金融危機證明,商業銀行體係是現代市場經濟金融體係的中樞神經,銀行穩則經濟穩,因此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通盤考慮,謹慎評估,循序推進,盡量避免出現過於片麵化的思維。

三、中國利率市場化的下一步

目前,中國利率市場化已進入深水區,以Shibor為核心的基準利率體係初步形成並日趨完善。從短期策略看,下一步的改革的重心應該是研究如何放開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政策設計要從完善存貸款市場利率形成機製考慮,並做好金融市場穩定的製度保障工作。

(一)培育商業銀行的自主定價能力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目前貸款利率下浮基本達不到0.7倍幅度,因此下限管製已經沒有實際意義。顯然,這種觀點具有短期合理性,但從長期來看,商業銀行下浮利率競爭客戶的概率仍然很大。因此,貸款利率下限要放開,但絕不是一放不管,而是要構建較為溫和和市場化的過渡機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