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地勘行業全麵預算管理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
作者:劉有生
【摘要】隨著內蒙古地勘行業改革進程的加快,地勘行業的經濟規模持續快速增長,經營形式趨於多元化,經濟環境趨於複雜化,地勘行業傳統的預算管理模式已不再適應新形式的需要,而應尋求更加適合市場經濟條件的全麵預算管理。全麵預算管理可以幫助地勘行業更加科學地進行經營決策,從而更好地使地勘行業的財政預算與經營預算接軌。由於內蒙古地勘行業實行全麵預算管理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所以地勘行業應該認真規劃,建立健全以全麵預算管理為主的內部管理體係。
【關鍵詞】地質勘查 內蒙古 預算管理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行業實現了跨地區、多元化的經營活動。目前,隨著內蒙古地勘行業企業化轉製的逐步深入,其經營範圍也有了極大地擴展,湧現出了一些“亮點”,以內蒙古地礦局為例,其勘查業務已拓展到加拿大、澳大利亞、阿爾及利亞等許多國家,有的甚至在當地注冊了公司。此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勘行業推出了多元化經營戰略,從之前隻承擔國家預算內的地勘項目到現在已涉足工程勘察、礦業開發、實驗測試,甚至是建築行業等多領域,這樣跨地區、多元化的經營活動對地勘行業提出了更高的經營管理要求,即要充分利用外部市場的發展規律,同時也要建立良好的內部管理機製,而地勘行業內部管理與外部市場實現有機結合恰恰符合全麵預算管理的推行與發展。
一、內蒙古地勘行業管理沿革及預算管理現狀
(一)內蒙古地勘行業管理沿革
建國以來,地勘行業一直隸屬於地質礦產部管理。1998年,國務院進行機構改革時,撤銷了地質礦產部,開始推行“屬地化”管理,即將原屬地質礦產部管理的地勘行業,在行政上劃歸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府管理,在業務上由國土資源部進行管理。
內蒙古地勘行業是全國由事業管理向企業化轉型的“先鋒隊”。2005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辦公廳、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於自治區直屬事業行業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從而啟動了三個屬地化地勘行業內部企業化改革的進程。將內蒙古地礦局、內蒙古有色地勘局和內蒙古煤田地質局列入經營性的事業行業,按照事企分開以及事業行業向市場化發展的方向,將內蒙古地礦局等三大地勘局作為實施地勘行業企業化改製的試點。標誌著內蒙古地勘行業企業化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地質勘查工作走上市場化、企業化、集團化的發展軌道。
目前,內蒙古地勘行業的基本管理模式是“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即同一家地勘行業既承擔著事業職能,又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走著企業化的道路。事業職能,即地勘行業仍然負責地勘費基數的管理使用,其中包括管理著大量離退休人員和有事業編製的待崗人員,同時承擔著自治區財政地勘項目的各類勘查工作。地勘行業的企業化經營則主要體現在地勘行業可以自主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承攬各類地質勘查、工程勘查,甚至延長產業鏈,涉足礦山開發以及冶煉加工等下遊產業。
(二)內蒙古地勘行業預算管理現狀
1.事業與企業並行。內蒙古地勘行業尚處於企業化改製的進程中,既有事業化行業的管理模式,又有一部分市場化經營方式,對企業的管理運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地勘行業在市場化條件下應有的預算管理經驗還不夠豐富,地勘行業的市場化運營還達不到得心應手,應進一步積累經驗。
地勘行業的預算管理主要是按照上級要求,每年定期向上級財政部門上報下一年度的部門預算和向所屬各行業下達財政預算資金,預算管理工作缺乏主動性。
2.管理層級較多。經過多年發展,地勘行業內部的管理層級逐年增加,管理鏈條隨之增長。通常省、自治區地礦局按照不同區域或不同專業性質,下設各二級地勘行業(有的二級行業會下設分部),各二級地勘行業又下設經營性子公司或分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會下設工區或項目部,形成了“省、自治區地勘局—二級地勘行業(含分部)—三級子公司(分公司)—四級工區或項目部”的一種基本管理模式。
3.地域分布較為分散。地勘行業所屬的下級行業較多,很多基層地勘行業離省、自治區地礦局本部較遠,在經營管理方麵有一定難度。
4.經營種類複雜。近幾年來,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地勘行業已拓展為多元化經營,一方麵增加了企業效益,另一方麵也促進了下崗職工的再就業,使地勘行業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穩定的增長。但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和地質勘查找礦沒有直接關係的其他經營,由於沒有專業化的隊伍,已逐漸顯現出對市場的不適應。
近幾年,隨著內蒙古地勘行業企業化改製程度的日益加深,原有的預算管理體係已不能滿足市場化條件下的經營性地勘行業的管理需要,地勘行業開始嚐試推行全麵預算管理體係。
二、內蒙古地勘行業全麵預算管理及存在問題
(一)全麵預算管理
全麵預算管理是企業對未來某一特定期間(一般不超過一年或一個經營周期的全部生產、經營活動的財務計劃),以實現企業目標利潤(企業一定期間內利潤的預計額,是企業奮鬥的目標,根據目標利潤製定作業指標,如銷售量、生產量、成本、資金籌集額等)為目的,以銷售預測為起點,進而對生產、成本及現金收支等進行預測,並編製預計損益表、預計現金流量表和預計資產負債表,反映企業在未來期間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一種管理方法。它是建立在權、責、利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規劃、協調、控製及激勵功能,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