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議農村信用社電子銀行業務推廣瓶頸及對策(1 / 2)

淺議農村信用社電子銀行業務推廣瓶頸及對策

銀行分析

作者:崔玉鵬

農村信用社是城鄉建設發展中的金融主力軍,以營業網點多、產品貼近“三農”為優勢,立足農村金融市場。目前,隨著電子銀行業務在農村信用社的大力推廣,在適應農村市場需求、擴展經營發展、提升服務質量、增進優良客戶方麵都有很大程度的改善與提高。但是,隨著電子銀行業務產品的不斷創新及應用,及遭遇到的推廣進度緩慢這一瓶頸日益凸顯,筆者根據衡水市農村信用社在電子銀行業務推廣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了調研分析。

一、電子銀行業務推廣緩慢的原因分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運用現代化科技手段,依靠發達的網絡結算平台來完成金融業務的拓展與改革,已成為農信社的當務之需。多年來,農信社立足業務創新,不斷開拓新興領域,多種電子銀行業務陸續開通,但在鄉鎮市場推廣相對緩慢,製約了業務經營的全麵發展,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農信社曆史發展因素

一是大型商業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開展較早,網絡設備、係統化管理等各項工作已基本成熟,農信社電子銀行業務開展較晚,管理理念還不成熟,各種設施還不齊全,廣大客戶往往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如果已經開通了某個銀行的電子銀行業務,在能夠熟練運用之後,往往不會再去接納其他銀行的電子產品。二是電子銀行的開辦以銀行卡業務為依托,農信社的信通卡業務開辦年頭短,卡片使用還未全麵普及,客戶群體薄弱。三是由於農信社屬於地方性金融機構,偶爾存在地域性不通兌問題,確實給客戶帶來了不便,對於客戶的認可度有一定的影響。

(二)社會環境安全隱患

金融業務的開展,銀行業的穩健經營,是依靠穩定的社會安保環境作為保障,但目前農村金融行業的安保狀況並不樂觀。一是農信社營業網點多且分散,多數網點建設在農村,農村安保大環境欠係統化規範化。如:“農信村村通”業務作為一項惠民業務,有著便民和開發農村金融市場的雙重優勢,但麵對農村複雜的安保形勢,EPOS機的安裝和業務運營遇到了障礙,很多擬簽約商戶擔憂自己的財產受到損失。二是電子銀行是一種依靠虛擬網絡進行貨幣交易的新型業務品種,隨之衍生的金融網絡盜竊和詐騙也不可小事,犯罪分子依靠網絡平台,釋放木馬病毒盜取銀行賬號密碼或發放虛假信息詐騙他人財產,給業務開展帶來了許多負麵效應。

(三)同業間激烈競爭

隨著鄉鎮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的誘惑力越來越大,各大商業銀行也看準了農村這片沃土。在農村開辦金融業務已不再是農信社的專利,強大的競爭壓力使農信社的各項業務開展舉步維艱,尤其是電子銀行業務,誰擁有客戶資源誰就占據了先機。為此,各大銀行紛紛摩拳擦掌、蓄勢待發,爭先恐後的搶奪大客戶和黃金戶,並為之開通多種“貴賓服務”和“VIP服務”。目前,企業大客戶,黃金客戶的交易渠道已完全脫離現金,幾乎全部依靠電子銀行的轉賬彙款、票據結算等,同時這些客戶業務範圍比較廣泛,農信社由於受各地域發展情況的差異影響,在經濟相對落後的地區,業務開展單一,不能很好的滿足優質客戶的需求,所以許多大客戶優先選擇係統化較強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

(四)農村經濟落後現狀

一是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的業務開通和辦理,需要借助無線通信和計算機網絡這些特定媒介,因此移動電話、電腦的普及率和熟練使用程度成為製約網上銀行推廣的關鍵環節。經調查,由於受家庭收入製約,農村家庭電腦的擁有量、使用率偏低,對互聯網認知不足,推廣網銀業務難度較大。與此同時,手機銀行的開通也需要無線通信為依托,需要手機具備相應的無線上網功能,雖然目前手機在農村已基本普及,但是上網手機使用率較低,也延緩了手機銀行的推廣進度。二是對電子銀行的需求量不高。現代農村有部分思想前衛、認知廣泛的農民開始走上產品生產和經營的道路,需要進行跨省市的業務來往,但大部分農民主要以種植和養殖為生,職業特點和經濟來源相對單一,開辦電子銀行進行轉賬彙款的必要性不強,主動學習、使用的積極性不強,因此電子銀行的普及相對困難。三是對電子銀行的認知和認可程度不夠。由於農村思想傳統、保守,對於看不到、摸不著的事物存在畏懼心理,害怕財產會遭受損失,從而造成電子銀行推廣舉步維艱。如:存折能夠顯示賬戶餘額,而信通卡不具備此功能,因此有些農民客戶仍然選擇存折作為儲蓄憑證,不能充分認知信通卡的方便快捷。四是操作使用問題。由於農民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弱,尤其對電子銀行知之甚少,不會、不懂的現象尤為普遍。在農村除鄉政府公職人員和比較開放的農民企業家外,大部分農民對網絡操作比較陌生,成為推廣網上銀行的一大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