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問題研究
企業論壇
作者:段鳳賢 李欣桐
【摘要】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問題嚴重阻礙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持續發展。因此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做係統分析具有重大意義。論文首先結合文獻資料,對上市公司涉及到財務報告舞弊的一般概念作了簡要的描述,對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現狀作了分析。然後從股權結構的失衡和不合理的盈利預期機製兩方麵深入分析導致財務報告舞弊的原因。並列舉了行之有效的識別方法。最後,對如何規範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提出了一些防範措施及對策。
【關鍵詞】財務報告舞弊 上市公司 信息披露 股權結構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涵義及危害
(一)財務報告舞弊的涵義
財務報告舞弊主要指財務報告故意不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導致其外部利益相關者遭受損失的現象。此外,在定義財務報告舞弊的問題上,還應該關注與其相關或相似的一係列概念,如盈餘操縱、盈餘造假、會計信息失真、虛假財務報告等。
結合我國現實情況和本文的寫作目的,將財務報告舞弊定義為:基於會計環境、法律法規的不完善和企業管理當局的不良動機,企業財務報告故意不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並導致外部利益相關者遭受損失的現象。
(二)財務報告舞弊的危害
舞弊性財務報告可能在短期內可以增加上市公司的利潤,但對其長遠發展不利。上市公司利用財務報告舞弊操縱利潤將助長管理層的惰性,使其失去為實現公司利益而切實努力的動力,扭曲了公司的激勵機製,不利於公司價值的最大化。
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會導致會計行業的信用危機,損害了會計從業人員客觀、公正、中立的形象,降低了會計信息的公信力,不利於會計行業的健康發展。同時,財務報告舞弊危及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使證券市場應有的資源配置功能受到弱化。最終將破壞社會誠信體係,擾亂國民經濟運行的正常秩序,削弱國家宏觀調控能力。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現狀的分析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描述性統計
本文根據中國證監會披露的上市公司處罰決定,依據財務報告舞弊的定義,閱讀了2010年到2012年中國證監會公布的所涉及的266篇處罰公告。
從舞弊樣本的總體情況看來,2009年到2012年的處罰公告中,刑政處罰決定共有217份。分別為57份,48份,56份,56份。由此可見,2009年後由於實行新法規準則舞弊情況有所改善,但仍較為嚴重。其中有多家公司被兩次,甚至三次處罰。此外,2009年到2012年期間,市場禁入決定也有49份之多。平均每年發出12份。以上大部分舞弊都不隻發生在一個財務報告期間,財務報告舞弊大多橫跨兩個以上的財務報告期間,並且大多同時涉及中報和年報。多數公司同時采用兩種以上舞弊手段。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手段
通過因財務報告舞弊而受處罰的上市公司作為分析資料,在此基礎上,將我國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手段歸結為:利用虛增銷售收入舞弊,利用低估期間費用舞弊,利用變更會計政策舞弊,利用資產重組“扭虧為盈”舞弊,利用少計營業收入偷逃稅款舞弊,利用假借關聯交易轉移利潤舞弊等。
以上若幹手段,常被多家上市公司分別運用或組合運用,也同時或相繼出現在一家上市公司年度財務報表的編製過程中。
三、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動因及識別方法
(一)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動因分析
股權結構的失衡。公司治理即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國有股權比例過高,流通股比例過低;董事會被內部人控製,監事會失效等才是造成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根本原因。我國上市公司存在著嚴重的內部人控製和大股東控製。此外,監事會的監督權也通常流於形式。
失衡的盈利預期機製的影響。我國股票市場,在政府部門、公司經營管理者以及投資者的心目中,都存在著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盈利預期機製,各方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上市公司製定不同的經營目標,這些經營目標的製定很多是沒有任何理論及數據來支撐的。
(二)上市公司財務報告舞弊的識別方法
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在曝光之前,往往有一些稱預警信號出現,即很可能進行財務報告舞弊的上市公司有如下征兆:一是已兩年連續虧損,第三年經營業績沒有得到根本改善,麵臨暫停或退市威脅,或費用的增長速度快於收入的增長速度,持續的經營虧損使企業麵臨破產或被敵意收購的威脅;二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連年為負值,或雖然賬麵盈利但沒有帶來充裕的現金流入,入不敷出,現金匱乏;三是存在重大的、不正常的關聯交易或極度複雜的交易;四是全行業虧損或行業過度競爭,或當年公司行業不景氣;五是公司的董事或管理層的個人財富與公司業績密切相關;六是公司治理結構存在缺陷,管理層頻繁變動;經常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等。鑒於以上種種,故而應從以下幾方麵識別並預防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舞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