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珠三角小微企業融資調查及分析(2 / 3)

有的小微企業還是獲得了銀行的貸款。那麼,是哪類銀行對小微企業提供了較多融資呢?調查顯示,56%的貸款來自國有銀行,22%來自股份製銀行(如招行),其他小銀行(如城商行、農信社、小額貸款公司)占比為11%。看來,國有商業銀行在落實政府對小微企業融資政策方麵承擔了主要任務,而小銀行對小微企業的貸款占比不多。雖然有的小微企業獲得了銀行貸款,但融資成本也不容忽視。調查顯示,貸款利率(加融資費用)約比銀行基準貸款利率上浮20%的占27%,上浮30%的占47%,上浮40%及以上的占26%,這也說明了部分小微企業即使缺錢也不願向銀行貸款的原因。

除了銀行渠道占比44%,小微企業融資的其他渠道有:其他金融機構17%,擔保公司擔保10%,民間借貸29%。在銀行等正規渠道難以滿足小微企業融資的背景下,不少企業被迫尋求民間借貸支持。但民間借貸利率高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向民間融資的小微企業中,45%的企業民間貸款利率為銀行同期貸款利率的1~2倍,24%的企業為2-3倍,12%的企業為3倍以上。隻有19%的企業融資利率不超過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而在部分地區,由於風險較高等原因,民間借貸逐漸演化成了高利貸。民間借貸的盛行,不僅加劇了小微企業經營的風險,也容易引發糾紛。

三、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根源

(一)外部因素影響

非市場化的曆史教訓。過去,金融機構屬政府全資所有,金融機構的唯一使命是支持企業發展,由於非企業化的經營,金融機構積聚了大量的風險,資產質量嚴重低下,需政府動用巨額財政資金來挽救。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等一批金融機構的破產和關閉,給廣東各級地方政府、存款法人和個人造成了巨大損失。銀行壞賬除了國企外,一個很大的來源是無數的小微企業。以至於各家銀行都對小微企業產生了“怕貸”心理,這個影響在珠三角十分深遠。

銀行的私有化改製。企業化的銀行是一個自負盈虧、自主經營的獨立經濟實體,要為它眾多的股東謀取利益,銀行與企業的生意往來須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礎之上。在此背景下,銀行為了自身資產的安全性考慮,風險控製非常嚴格,自然對客戶進行篩選,廣大小微企業則落選了。通俗講銀行就是隻搞“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是政府的事情,不是銀行的責任。

外資銀行帶來了市場化理念。它們“專挑肥肉吃”,爭奪的服務對象,就是中高端客戶,此類客戶管理和風險控製較好、資金透明度較高。外資銀行在華設立分支機構的戰略意圖是清晰的,即“2:8黃金分割率”區域布局戰略,它們的機構布局在中國沿海大中城市,基本覆蓋了珠三角地區,而珠三角以外的廣東其他地區則很少。外資銀行的經營理念對國內銀行起到了很大的示範和引導作用。因此,基本素質較差且信息不透明的廣大小微企業排除在了銀行的視線之外。

(二)內部因素影響

小微企業總體來說在市場競爭中處於劣勢。有關分析顯示,有7成小微企業在創業後5年內被淘汰,而運行超過10年的小微企業不足1成。市場風險更易導致小微企業經營困難、停產以至破產,使外部出資者特別是金融機構麵臨著較大的風險,從而不願向小微企業提供資金。

小微企業普遍缺乏抵押與擔保。小微企業自身規模小,固定資產少,如果需要融資的話,一般隻能用房地產或機器設備作抵押,這些抵押物品的抵押率較低;如果通過擔保公司融資,成本上升且必須提供反擔保,提高了小微企業融資的門檻。

以上兩種情況世界各國都是如此,並且先進國家對小微企業融資有著不同的成熟經驗可供學習和借鑒,解決起來困難不是太大。問題的要害是珠三角小微企業的信用狀況,經營不規範、不按市場規則辦事是小微企業的大問題。部分小微企業信用觀念缺乏,內部治理結構和控製機製不健全,法人資產與自然人資產沒有區分,抽逃企業資產的現象時有發生,貸款的償還得不到保證。一個企業的素質不高、經營上亂來,手裏拿到錢是有風險的,貸款額越高風險越大,這也是銀行不選擇小微企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