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財會園地
作者:樊嬋嬋
【摘要】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並不是僅僅局限在理論知識的學習中,而是應該站在學生實際情況的前提下,與教學內容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所接受的理論知識就不會過於空洞,毫無實際,隻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同時也可以逐漸發展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本文針對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進行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會計專業人才 培養模式 問題 對策
一、地方高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麵存在的缺陷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專業人員在培養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相關專業辦學規模的擴大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和製約,進一步限製了高校會計專業人才的發展。具體可以體現為以下幾方麵。
(一)目標和社會需求不統一
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方麵出現過高的定位,隻將教會學生理論知識作為教學中的重點,但是對於教會學生該怎麼樣在實踐中去運用這樣的理論知識,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的做法最終就會造成會計專業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不能相符合,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會計專業畢業生很難就業,用人單位經常抱怨畢業生沒有很強的動手能力,需要通過一段時間的曆練才能夠委以重任。畢業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不強,這肯定與在校接受的實踐教學有莫大的關係。
(二)課程設置體係不完善
會計教學主要針對教育會計專業知識展開,通常情況下,在設置一係列會計課程的前提下,完成整個教學,在課程設置上,通常也會是偏重於理論知識的培養,對於動手能力的培養,永遠都不能引起應有的重視,實踐課安排較少,並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隻是趨於形式,同時每一科之間的聯係不夠緊密,都屬於各顧各的,其中包含課程數量、授課內容等方麵。例如在《財務管理》、《管理會計》和《財務報表分析》等方麵都存在內容交叉的現象,怎麼樣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整合,就顯得很有必要。課程體係安排的不合理,肯定會減少實踐教學環節,所以,總是會走一個過場,不能達到較好的實踐環節效果。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過於陳舊
會計教學還是采用板書的形式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也就是采用教師寫、學生記或者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方式開展會計教學,這使學生的動手尤其是上機操作能力的培養受到嚴重的影響,不能適應會計電算化的普及。會計課堂教學在內容的組織上,同樣也是側重於會計法規、會計理論的講授,而實務操作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與案例講解的結合也不是很多;或者集中進行理論的講解,當講完所有的理論知識之後,才開始集中進行實踐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會計理論和實踐之間本身該有的統一性就完全不存在。
(四)師資隊伍實踐能力不夠
一支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都具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對於會計專業培育應用性人才而言,是十分重要的。沒有“雙師型”的教師,就不會培養出實踐操作能力突出的技術應用型人才。而實際情況是,很多教師都是在畢業之後直接擔任教學任務的,沒有進行過任何實踐的鍛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常都不能夠與實踐有效地結合。所以,會計專業應該將重點放在“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