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投向配套建設,投向實體經濟
麵對新一輪城鎮化建設浪潮,國家開發銀行的董事長曾在一次國開行年度工作會上表示,今年國開行將以支持城鎮化為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社會民生、“走出去”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值得關注的是,這位董事長明確表示,會把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有效的融資支持。此番講話也體現了政策性銀行對城鎮化的關注。是一種探索,也是一個風向標。實際上,這也是幾乎所有國有銀行都關注的內容:如何在城鎮化大潮中找到機會?能抓住哪些機會?不論新型城鎮化怎樣推進,大規模的投資建設不會少,這意味著,金融資源將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不論那類銀行,那級銀行,都應審時度勢,瞄準實體經濟,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三)投向實體經濟、投向三農和中小微企業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對外發布了《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意見》強調了對實體經濟、“三農”和中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城鎮化的資金來源應該是多元化的,但在目前情況下,銀行貸款仍將是城鎮化最為重要的資金來源。多種跡象顯示,資金雄厚的國有大型銀行仍將是城鎮化貸款的主力。據公開信息,國開行、建行、交行等大型銀行都紛紛表示,今年將加大對城鎮化貸款的支持力度。如工行江蘇分行,今年以來就與政府簽訂了金額超過200億元的城鎮化貸款意向協議。除了東部經濟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貸款規模甚至遠大於東部地區。如新疆喀什、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2月20日,這兩個開發區獲得多家銀行總額達600億元的意向授信,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新農村建設等領域。而湖北省更是獲得農行千億意向授信,用於支持其城鎮化建設。銀行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方向肯定是對的,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把具體的信貸目標落在實體經濟、“三農”和中小微企業上,這是銀行業機構經考驗、擔大責、求發展的必然要求。
三、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要有創新突破
(一)金融服務創新
央行已明確提出要支持國開行、農發行在風險可控的條件下,積極探索加大適合城鎮化發展的金融服務模式。在縣域,推進新型城鎮化,解決好“三農”問題十分重要。加快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可以將新型城鎮化的阻力降到最低,應以農村金融改革引領農村改革。因此,農村金融改革不應該僅僅立足於農村金融組織創新,而應該以農業龍頭企業為重要平台,把農戶信用、信貸額度、利率等關鍵性要素結合在“公司加農戶”的利益共同體框架內加以綜合考量。比如,主要由資金實力雄厚的全國性金融企業為主要農業龍頭企業提供低成本批發性融資,以支農為主的金融機構,尤其是地方法人機構容易獲得低利率支農再貸款以支持該融資;獲得低成本融資支持的農業龍頭企業,為參與公司產品生產和經營的農戶提供較低利率的短期生產經營性貸款,乃至中長期消費類和土地用益權抵押建房融資。有條件的金融機構,還應建立服務城鎮化的貸款專門機製。在服務城鎮化的過程中,增強金融服務功能,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完善金融服務體係。
(二)金融業務創新
要求金融機構積極探索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模式,采取積極措施,緊緊圍繞農村土地產權製度改革,創新金融產品,探索開辦農村建設用地、農村宅基地、農村房屋抵押貸款和農業大型機具設備金融租賃業務,努力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資金需求。針對中小微企業經營特征與金融需求,金融機構應大力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完善融資擔保方式,進一步拓展應收賬款、倉單等新型抵質押渠道,滿足中小微企業多元化、多層次融資需求。在城市建設方麵,金融機構對由政府主導的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要積極探索通過城鎮建設投融資平台、發行城投債、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墊付貸款等形式,加大配套信貸資金投入。在民生方麵,金融機構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積極支持城鎮社會事業發展,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社區養老和中小學校標準化建設水平。在信貸投向上。金融機構應以重點項目貸款、銀團貸款、債券融資、租賃融資等為手段,支持支柱產業、重點項目,還有特色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