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應把握四個關鍵點
工作研究
作者:趙加祥
目前,國家新型城鎮化的具體政策方案還在“待定”之中,因此任何關於城鎮化的信息披露,都會引起市場的關注。2012年末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新型城鎮化放在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列為今年經濟工作的六大主要任務之一。會議提出,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要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十八大之後,中央領導多次強調新型城鎮化必須是“有質量”的城鎮化,摒棄過去那種單純依靠房地產開發、大挖大建、不顧城市資源和環境承受力的粗放式特征,而要體現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就業機會多等內涵。對如何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央有明確的要求,各級地方政府有自己的表述,各個方麵專家各有各的說辭。縣域是中小城鎮建設的一個重點,縣域金融機構要善抓機遇早謀劃,不懼挑戰有作為。我們從基層人民銀行的角度和縣域金融的視覺來看新型城鎮化,覺得金融業在支持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應切實把握好四個關鍵點。
一、對新型城鎮化要有正確認識
(一)城鎮化將成為未來幾年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
城鎮化是內需最大的潛力所在,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托。很明顯,城鎮化將成為未來幾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抓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城鎮化作為經濟工作的一個重點。會議肯定了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曆史任務,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不過,仔細觀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城鎮化的表態,更多強調了穩妥、強調了質量。要圍繞提高城鎮化質量,因勢利導、趨利避害,積極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要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城市群要科學布局,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抓實抓好。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麵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二)新型城鎮化應該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的工業化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生產能力,那麼未來城鎮化的一大作用就是創造需求。不過,未來的城鎮化應該汲取過去城鎮化過程中的教訓,不能隻追求“快”,更要追求“好”。“好”的城鎮化應該是以人為核心,體現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等特點。未來的城鎮化要發揮拉動作用,重點應該集中在中小型城鎮,這是未來增長的主要潛力所在。谘詢公司麥肯錫曾研究認為,到2030年,中小型城市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推動力,其對城鎮總GDP增長的貢獻將達到40%。未來城鎮化的政策還應該針對區域不同而因地製宜。我國的區域經濟差異極大,資源稟賦也很不相同,在經濟和產業上都存在不小的梯度差異。東部沿海地區所麵臨的城鎮化問題,與西部內地的城鎮化問題往往很不相同。因此,科學的做法是因地製宜,允許不同的差異存在。在政策上,可以根據區域經濟水平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不同,製訂出差異化的政策目標。在金融支持城鎮化方麵也是如此。一地一策,因地製宜。
(三)充分認識縣域經濟發展特點
城鎮化的一個重點應該集中在中小型城鎮,也就是在縣域。承認區域差異的現實性,不僅僅反映在新型城鎮化上,還體現在區域經濟發展的目標設定、產業政策、投資政策、能耗政策等多個方麵,都應該考慮到區域差異。一個基本的判斷是,在短期內,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未來的增長潛力是不同的,東部地區的增長潛力可能更多來自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及商業模式創新、服務升級等,但這些創新並非短期內就能完成;落後的中西部地區啟動經濟步伐本來就晚,但正因為如此,作為西部地區的縣域經濟其發展空間和潛力也大。十八大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出了宏觀戰略目標,在此之下尋找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動力,應該更多顧及區域差異,尤其是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金融業就是要讓新型城鎮化和落後地區的追趕式發展,為經濟增長做更多的貢獻。新型城鎮化需要統籌規劃、科學規劃,更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責無旁貸。
二、金融支持新型城鎮化要善抓重點
(一)投向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新型城鎮化是重頭戲。無論新型城鎮化規劃方案如何布局,基建投資無疑是重點中的重點。銀行仍然是城鎮化浪潮最大的資金來源。比如說,發改委之前提到的,涉及到20個左右城市群、18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萬多個城鎮的建設,初步估計,將在未來10年拉動40萬億元的投資;而在地方層麵,好多地方政府的城鎮化規劃也多以基建項目為載體,期望通過投資拉動,推進落實各項新型城鎮化措施。與城鎮化相關的基建信貸投放備受關注。可以確定的是,與城鎮化相關的建設投資將再次成為各家銀行信貸的“必爭之地”。基礎設施建設是中國城鎮化進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資金需求必然巨大。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謹慎,需要關注風險。商業銀行在項目審核、信貸投放時仍應十分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