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9章 幼兒的疾病防治(7)(3 / 3)

治療辦法

部分病孩可能自己愈合。

根治性外科手術,將導管結紮或切斷。理想的手術年齡是3~10歲。

護理和預防

(參見室間隔缺損)

四、竇性心律失常

本病是指由於竇房結(正常心髒的起搏點)的原因而引起心髒的激動頻率、起搏情況或激動傳導的異常。常見的原因有貧血、先心病、風濕熱、心衰、甲亢等;正常兒童、運動員、傷寒、顱內高壓等可出現竇性心律過緩;竇性心律不齊是小兒時期的正常生理現象,在發熱、運動或服阿托品後,就會消失。

患兒表現

心率過快:嬰兒心率超過140次/分;1~6歲超過120次/分;6歲以上超過100次/分。

心率過慢:嬰兒心率小於100次/分;1~6歲小於80次/分;6歲以上小於60次/分。

吸氣時心率加快,呼氣時心率減慢。

自身無異常感覺。

心電圖檢查心率或快或慢或不齊。

治療辦法

積極查找病因,針對病因選用不同治療方法。

有心力衰竭,心率快可用洋地黃類藥物。

甲狀腺功能亢進所引起的心動過速可用心得安。

其它心率快可適當應用鎮靜藥。

持久性心動過緩可按病態竇房結綜合征治療。嚴重者需要心髒內要安裝起搏器。

心律不齊多不需特殊治療。

護理要點

密切注意孩子的表現,隨時到醫院複查。

五、過早搏動

本病是由心髒異位興奮灶發放衝動所引起的心髒搏動。

正常小兒疲勞或精神緊張、心肌炎、先心病、風心病、服用某些藥物及低血鉀等都可引起早搏。

患兒表現

可無明顯表現,亦可以有不愛動、心悸、胸悶及心前區不適。

心律不齊、心音強弱不等。

脈不齊,有偷停。

活動後早搏減少(正常兒)或增多(心髒有病)。

心電圖有特征性改變提示為房性、交界性或室性早搏。

治療辦法

早搏次數不多,無自覺症狀,可觀察不必治療。

早搏數次多於10次/分,有自覺症狀或心電圖上顯示多源性(多個異常起搏點)早搏時要在醫生指導下用心得安、乙胺碘呋酮等藥物治療。

積極治療引起早搏的原發病。

洋地黃過量或低血鉀引起的早搏,要停洋地黃,並用氯化鉀治療。

護理要點

功能性早搏適當休息,早搏頻繁要絕對休息。給營養與容易消化的飲食。正常小兒出現早搏,可能持續多年,要隨時去醫院複查心電圖。

避免過度緊張和疲勞。

預防措施

平時要勞逸結合。

要在醫生指導下慎重應用能引起早搏的藥物,並注意經常複查心電。

避免水、鹽、酸堿平衡失調,一旦發生,要及早到醫院進行治療。

六、病毒性心肌炎

本病是病毒(腸道病毒,腺病毒等)侵犯心肌所引起的炎症。大多數預後良好,少數可以出現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甚至猝死。

患幾表現發燒、全身不適、咽痛、肌肉疼痛、腹瀉和皮疹。

心前區不適、胸悶、胸痛、心悸、頭暈、腹痛、全身無力。

病情嚴重時出現極度不安、麵色灰白、皮膚發花、四肢濕冷、末稍發紺、昏厥甚至抽搐。

心動過速或過緩、心律失常、心音低、心界擴大。

心電圖有心肌缺血改變及各種心律失常(室早、房早,傳導阻滯等)。

X線檢查心髒正常或擴大。

心肌酶增高。

治療辦法

大劑量維生素C和能量合劑靜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