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和早戀孩子的說話技巧(1 / 3)

早戀是一枚苦果,假若處理不當,便會貽誤孩子的一生。麵對早戀的孩子,父母切不可粗暴,而應該用巧妙的話語令之警醒,用良好的溝通使之改過。

1.正確認識和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一般是指較早或過早地涉及對異性的情感體驗。由於這種體驗是在雙方心理和生理都不很成熟時發生,這樣的戀情往往不僅沒有結果,而且對當事雙方在生理、心理以及其他方麵的不利影響居多,尤其是對我們家長最關心的問題——學習,產生的影響和損失最大,所以,孩子早戀往往被家長視為洪水猛獸。

其實,早戀,作為戀情,無可非議,其感情不夾雜任何世俗偏見和凡塵汙穢,純真、無邪,有時還相當熾熱,這些都必須充分肯定。

這是一位讀中學的女孩子的苦惱:

上中學二年級時,班上來了一個男孩成了我的同桌。不知為什麼,我從不敢看他,看他就臉紅脖脹;我倆同桌,但很少說話,和他說話我就精神緊張;他家就在我家的旁邊,我倆回家路上從不相跟,出門見麵從不招呼。可是我感覺自己喜歡他,時刻在想他,想知道他幹什麼,想什麼,愛什麼。就這樣,我每天心神不寧,學習成績開始滑落。我自己控製不住自己的感情,直到中學畢業。

社會不讚成孩子的早戀,並非抹殺早戀,而是否定其“早”。

“早”的弊端之一,是不自覺。孩子年輕,知識、經驗不足,既缺乏適應社會和組織家庭的能力和經驗,又沒有建立起正確的友誼觀和愛情觀,因此,早戀的愛情隻能說是一種憑著一時的衝動,很少甚至沒有考慮與愛情有關的各種社會因素的不自覺行為。

“早”的弊端之二,是不穩定。早戀的戀,感情成分多,理智成分少,其眷戀和向往朦朦朧朧,還沒有自覺地意識到必須專一,還沒有確立必須以建立家庭成為眷侶的目標。因此,早戀是不穩定、不成熟、未定型的戀愛,與成年人那種深刻和富於社會內容的戀愛有著實質性的區別。

“早”的弊端之三,是荒廢學業。青少年時代是長身體、長知識的時代,應集中精力於學習,積累長大自食其力、服務社會的本領。倘若荒廢學業談戀愛,到頭來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愛不成,業不就,嗟歎終生。

父母對待孩子的早戀,最好的方法就是正確疏導。

掌握疏導的原則:尊重、理解、關懷、引導。即尊重孩子的人格;理解孩子的美好而純真的感情;關心孩子的思想、學習和生活;引導孩子回到班級集體中去,減少異性個別往來。

疏導的內容,是教育孩子用理智約束自己的感情。如果心中有了愛情的萌芽,要理智地珍藏在心底,待長大條件成熟後再讓它萌發。

疏導的方法,切忌簡單粗暴。有些家長,把孩子的性愛心理視作洪水猛獸,以為早戀就是思想意識有問題,就是生活作風有問題,就是“變壞”了。於是,動輒打罵,搞逼供信,甚至采取勒令、製裁,如臨大敵。有些家長,雖然不打、不罵、不訓,但在“洪水猛獸”思想支配下,語氣、臉色都足以使孩子感到壓力太大,承受不了。

父母如果簡單粗暴地對待孩子的早戀,不僅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而且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們橫下一條心來,最終弄成兩代人反目,適得其反,把孩子推向其早戀對象的懷裏。

2.讓孩子明白早戀的危害

由於生理、心理因素和某些社會因素的影響,甚至在盲目仿效的情況下,有些孩子有意無意地走進了早戀的迷宮,失去了本應屬於自己的美好世界。

有人把早戀比作一枚包著糖衣的苦果,這是很貼切的。的確,孩子由於年輕幼稚,考慮問題不全麵,自製力較差,對什麼是真正的愛情,怎樣才能贏得真正的愛情之類的問題,在認識上往往朦朧不清,從而因貪吃早戀的糖衣最終吞其苦果,留下無盡的遺憾和悔恨。

為了避免孩子陷入早戀的漩渦,父母應把早戀的危害向孩子說清楚,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不應當踏進這一雷區。

(1)嚴重影響學習

少男少女一旦過早誤入“戀河”,往往會神思恍惚,情意纏綿,無法自製,學習成績自然會直線下降。正常的學習生活遭到破壞,對自己擔負的緊張學習任務來說,顯然具有極大的危害。

曾有這樣一位中學生,他本是班裏的“學習尖子”,但由於與同班一位女同學發生早戀,致使學習成績急速滑坡,最後因在高考中“名落孫山”而受到刺激,變得精神失常。

這一慘痛的教訓可謂發人深省。

(2)對身心健康的不利

孩子正處於身體發育、心理發展的關鍵時刻,此時,雖然身心發展在許多方麵接近了成人,但畢竟還不成熟。如果過早地把精力放在戀愛上麵,不僅會有礙於智力的發展,而且還會因輿論的譴責和秘密交往的壓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個性發展的障礙,同時對身體發育也有不利影響。

一位心理谘詢醫生曾接待過20多名中學生“暗戀”者,發現他們普遍不願把自己的感情變化和盤托出。他們感到的現實壓力來自三方麵:一是來自父母的不理解,因而不敢說;二是害怕同學譏笑,不能說;三是擔心對方拒絕,不願說。他們心中雖然都有自己的暗戀對象,但心中同時又留有一份自尊。

在冒險表白和維護自尊之間,他們往往選擇了自尊。由於長時間壓抑,他們中有的人已患上了神經官能症。這是一種神經係統的功能失調症,主要由心理原因引發,包括焦慮症、強迫症、神經衰弱等。

(3)蘊含著失身的危險

由於孩子自製能力有限,加之有關倫理道德方麵的判斷還很不成熟,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談戀愛很容易發生意想不到的出格行為。對這種潛在的危險,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有足夠的認識,特別是具有早戀傾向的孩子,父母更應格外警惕。

據調查,熱戀中的少男少女往往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而過早地發生兩性關係。過早地發生性關係後,給雙方造成的心理創傷是終生都無法彌補的。

(4)可能導致犯罪

孩子中鬥毆、盜竊等現象的發生,有很大一部分與早戀有關。男孩子年輕氣盛,不肯輕易吃虧,特別是在女朋友麵前,更不願意丟臉,他們往往會因為另一方對女朋友說了一句不禮貌的話,或作出了一個不雅的舉動而喪失理智,大打出手,甚至聚眾鬥毆,以顯示自己的“本事”。

還有,戀愛需要有物質上的消費,但孩子們經濟上尚未獨立,而父母所提供的錢往往滿足不了需要。為了顯示自己的“大方”,男孩子感情一衝動,就會幹起“梁上君子”的勾當,不惜以偷或搶來的錢物來滿足自己的虛榮。

總之,上述危害都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每一位父母都應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其嚴重性,認識到早戀將可能對自己造成的嚴重不良後果,從而使他們自覺地杜絕早戀現象的發生。

3.父母麵對早戀孩子的三步棋

麵對孩子的早戀,父母隻有采取正確的措施,才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則會適得其反。

一位名叫張媛芳的母親,撰文回憶了她“搶救”陷入“早戀”的兒子的日日夜夜。她說,為了挽救兒子,她走了三步棋:

第一步棋,與孩子的班主任取得聯係,請班主任先與孩子接觸;

第二步棋,家長本人出麵,與孩子正麵接觸,傾心交談;

第三步棋,堅決改變環境,果斷轉學。

當然,實際經過決不會如此簡單。下麵,就讓我們看一看這位母親是如何走好這三步棋的。她寫道:

冬冬開始和女同學密切地交往了。

雖然我早就做好麵對這一天的準備,但事情真的發生了,我心中仍然湧起紛雜的情緒。孩子長大啦,青春期已悄悄降臨並頑強地顯示出自己的特色。然而,孩子還小,才上初二,一旦卷入早戀的漩渦,必將難以自拔,學業、品德和身心健康均會受到嚴重影響。

怎麼妥善解決這個青春期教育的難題呢?我的看法是:

①孩子萌生性意識和接近異性的願望是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做家長的不必大驚小怪、義憤填膺,更不必認為是“有辱門風”。但是,如何正確引導、審慎處理,卻需要知識和技巧。

②這種朦朧的“愛情萌芽”是幼稚而純真的,還沒摻雜成人世界的戀愛中常有的金錢、物質、名利、地位等私念。對孩子這種“純情衝動”應予理解、體諒和尊重,不能罵他們“不要臉”、“不學好”、“耍流氓”等。

③抽刀斷水水更流,感情是強迫命令製止不了的。采取生硬拆開、看管隔離、喝令雙方立即斷絕一切來往,不但無效,反會激起逆反心理,有時還會起強化作用。孩子常以“衝破封建勢力,爭取戀愛自由”的勇士自居:“你們不許,我們偏好。”

④孩子自尊心特強,成人感突出,渴望擺脫成人監護,要求以平等、信任、尊重、友好的態度對待他們。簡單粗暴、損傷人格的做法,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

從上麵這段話看,這位母親對“早戀”的認識,還是比較清醒和理智的:既認識到“早戀”的危害性,又認識到“早戀”的純潔性;既看到解決“早戀”問題的緊迫性,也看到解決“早戀”問題的複雜性。如此認識問題,應該說是比較全麵、比較客觀了。

這位母親先走出了第一步棋:

主意已定,我對冬冬不動聲色,先到學校去,和班主任交換意見。我和老師商定不采取硬性措施,分別找他們和顏悅色、近情近理地談心,曉之利害,提供勸告,同時以各種社會工作和有益的活動轉移其注意力,設法使他們的感情逐漸淡化。

然而,據反饋回來的信息,這一步棋的效果似乎不大。那麼,這位母親隻好又走出了第二步棋:

回家後,我沒有立即“發起總攻”,而是先“吹輕風,下小雨”。這年冬冬滿15歲,“五四”青年節時,我選購了一本《致中學生》送給他,在扉頁上寫道:“你正踩在少年期和青年期的交界線上,將麵臨人生許多嶄新的課題。願你珍惜青春年華,掌握自己的命運。”他默然思忖。此後兩天,他讀這本書,畫上許多紅杠綠線,我則仔細考慮怎樣進行談話。

為了不致因情緒動蕩而影響學習,我選擇星期六下午“正式運作”。當天下午放學後,我和冬冬談論這本書的幾篇文章,“順便”提到我的預定目標——《當你對異性產生微妙的感情時——與中學生談早戀的危害》一文。他神色不大自然,立即警覺起來。我關切地問:“你近來好像有點心煩意亂,是不是遇到了類似的事情?”他支吾著。

我以體諒的態度說:“你已進入青春期了。如果對哪個女孩產生好感、願意接近,是很自然、符合規律的,如果心如死灰那才反常呢。”他一笑,氣氛輕鬆了。冬冬承認有這事,但不嚴重,至於具體細節則避而不談。我也不問,更不以自己掌握的情況相逼。

因為應該允許每個人在心底的一角保留自己一點小小的隱秘。何況閉鎖性又是青年初期的心理特點,要他們“和盤托出”是不可能的,追問私人交往的細節尤其令他們難堪。我跟冬冬說,沒有成功的可能和牢固的基礎,根本還稱不上是“愛情”。我又舉了許多事例,說明過早萌發的戀愛,大多早凋夭折,還會導致悲劇慘重。既斷送個人前途,又為集體和社會增加不安定因素。

冬冬默默地、認真地聽著。我以充滿信任和期待的口吻說:“我一向認為你是個比較懂事的孩子,不會眼睜睜往漩渦裏跳。”他一字一板地說:“斷!從明天起,不理她!”我笑道:“那也不必,在一個班裏,應該友好相處。男女同學在學習上、工作上也應該保持正常往來,隻是不要私下單獨來往,不超出同學友誼就行了。”

他的表情說明我提出的要求是恰當的,沒有讓他有過重的心理壓力,也沒有使他感到不近情理。最後我又建議他帶動那幾個好朋友都集中精力學習,投身於班集體,不要搞小圈子。冬冬把手一揮:“散!”“好!我相信你說到做到。”這場為時兩個半鍾頭的“短兵相接”就此結束。

此後一周內,我先後兩次以隨便的口氣問冬冬:事情處理得怎麼樣啦?他做了快刀斬亂麻的手勢:“都斷了!我不認識她!”我不查詢詳情,以免引起反感。

為了驗證他說的是不是實話,我又去學校,從班主任處得知,冬冬的確不理睬那女生了,上課專心,情緒正常,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副班長的工作也很負責,隻是那個姓楊的女孩仍然想接近他。

看來,我們遵循“嚴格要求和信任尊重相結合”原則,把主動權交給該子,使我們的期望和要求轉化為他的自覺行動,已初步奏效了。

如此看來,由於這位母親采取的策略比較聰明,談話的方法也比較得體。看來效果不錯,已基本達到目的了。可又怎麼還有個第三步棋呢?

且看這位母親是怎樣走出了第三步棋:

然而,難題的解決可沒這麼簡單。四天後,我下夜班回家已是深夜零點30分。剛下自行車,忽見一條黑影伏在冬冬窗外輕聲喊他。我認出是那個女生,不禁火冒三丈,覺得這女孩也太不自重自愛,半夜三更溜出來找男孩子,成何體統!隨即,一個念頭冒出來:一定是出了什麼事。

我不但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也要關心他人的孩子。於是我按下火氣,用和緩平靜的語調問她來幹什麼。她不羞不怕,說是家裏知道了,爸爸打她,媽媽罵她,她不想活了,來告訴冬冬一聲。我的擔心果然應驗了!不管小楊會不會真的尋死,都得謹慎處理,以防不測,這是我的社會責任。

我不想讓冬冬知道這事,慶幸他沒醒,所以我沒有請小楊進屋。在淡黃的路燈光下,浴著夜氣微寒,我和這個彷徨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女孩輕聲細語談了50分鍾,開導她學會控製自己的感情,選擇正確的道路。她抬起淚眼,答應不尋短見,可又怕大家知道今晚的事。

我思索了一番,為了她不致再受家裏打罵或同學譏笑,決定暫時為她保密,不告訴她的家長和老師。可是我又聲明;如果你以後還是不專心學習,再和冬冬個別往來,我就要告訴老師了。她如釋重負,親熱地叫:“阿姨,謝謝你。我回去了。”

我擔心她中途變卦或受流氓欺侮,一直送到她家附近。自始至終我沒說一句責怪羞辱她的話。第二天,我又拐彎抹角地從冬冬口中套出“全班無一缺席”,知道小楊沒出事,才算放心。

一個月以後,慢慢地發現家裏信箱中常有冬冬的信,一看那筆跡稚嫩、不落下款的信封,就知出於初中女生之手,雖然我挺想知道信的內容和寫信人的姓名,可是我沒有拆閱——我知道青少年對父母私拆信件十分反感,常由此導致感情破裂和激烈衝突。

我第三次和老師聯係,弄清這些信是另一個女生寫的,以前那個女生近來變本加厲,一麵和社會上的男青年拉拉扯扯,一麵仍不放鬆冬冬。另一個女生得知冬冬不理睬她了,便向他表示親近,而這個女生的“男朋友”則揚言要打冬冬。

小小年紀,便演什麼三角戀愛、爭風吃醋、尋釁鬥毆!事態的嚴重發展和學校的不良風氣令我十分不安。還沒來得及采取措施,冬冬有一天便眼窩青紫、鼻唇流血地回來,果然是那個男生約了一個幫手,在車棚襲擊了他。

問他動手沒有,冬冬忍著氣說:“要論力氣和拳腳,我完全打得過他倆。想想你總教我克製自己,想想我是個班幹部,不好帶頭打架。我一還手,肯定有好多人來幫我,那不就變成打群架啦?我硬是把已經揮出去的拳頭收了回來。”我一麵為他擦血,一麵誇獎他能用理智克製自己,心中卻在斟酌下一步該怎麼辦。

我和丈夫商量,一致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隻有實行最後一步棋了:改換環境。在向校長和班主任提出轉學要求時,我把小楊曾有輕生念頭的事告訴了他們,希望學校抓緊對她的教育。

我們以商量的態度和冬冬討論轉學問題,當然不說是因上述事件,隻說轉到離我們工作單位近的學校,便於解決午餐問題。他擔心到新學校交不到知心好友。我說,現代人需要具有迅速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和社交能力,你不妨把這次轉學當作一次鍛煉和檢驗這方麵能力的機會。你一向脾氣好、人緣好,何愁交不上新朋友?老朋友呢,今後仍歡迎他們來家玩,真正的友情不會因空間距離的加大而中斷,隻會隨著時間的延續而加深。他點頭,高高興興地以積極的姿態進入新學校,而不是屈從於家長的意誌被迫轉學。

我並不企望一轉學就萬事大吉,繼續悄悄注視“形勢發展”。他的信又多起來,還是那兩三個女孩的筆跡。雖然冬冬不大回信,我還是又一次到原校去。聽說那幾個女生已變得不像樣子,和男流氓廝混,無心讀書。

我也改變態度,請班主任以強硬的口吻轉告她們停止糾纏冬冬。否則我就把她們的信交給學校。這一招挺靈,家裏信箱清淨了。為了堵塞漏洞,我又請冬冬的新班主任注意他的信件。老師處理這類事頗有經驗,又有分寸,馬上答應如有“可疑”信件,就叫冬冬來辦公室當場拆閱。

一年來隻有兩三個外省女孩子和他通信,對此,我們不加製止。今年春假,他和七八個女同學一起騎車出遊,我也不反對。男女青少年之間正常的交往應予保護和支持,不能動不動就說成“早戀”。

事情至此似就算了結了,一場“早戀”風波似乎也就過去了。然而,令人可敬可佩的是,這位母親意識到不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早戀”的壞處,那麼這次早戀完了,過不了幾天又會陷入一次早戀。就好比身體抵抗力不強的人,一次感冒好了,用不了多久又會感冒一次。於是,她又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對兒子進行教育,也算是亡羊補牢吧。她寫道:

事情過去一年多了,平靜正常,可我卻並不高枕無憂,而是把重點放在細水長流的日常教育上。在席卷中學生的“瓊瑤熱”中,我非但不禁止冬冬讀瓊瑤的作品,而是和他一起讀,一起議,分析純情文學的特色和優點,討論愛情的真諦和幸福的內涵。評論主人公對戀愛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方式,從《窗外》中女主人公的遭遇看到早戀的苦果。

如今影視中有關愛情的鏡頭數也數不清、避也避不開,我不消極回避,而是正麵引導,貌似無心、實則有意地發表評論。這種不顯山不露水的潛移默化,好比春雨潤物細無聲,好比從根部澆水施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比起長了蟲才捉蟲,生了病才吃藥,出了事才批評,效果好得多。

其實,這幾步棋,許多家長都會想到,算不上什麼高招。不就是找找班主任嗎?不就是和孩子談談嗎?不就是惹不起躲得起嗎?然而,大部分家長麵對問題,卻多是方寸已亂,一會兒跑到學校去找老師,一會兒衝孩子哭叫一頓,一會兒又喊叫著趕快轉學。表麵看來,也是這三步棋,可結局卻可能完全相反:把兩個孩子促到一塊兒去了。所以,如果我們真要從這位母親身上學到點什麼,首先並不是這三步棋本身,而是這位母親冷靜的態度、談話的策略和嚴謹的步驟。

當然,如果能防患於未然,別走什麼“三步棋”,不是更好嗎?那麼,怎樣才能發現兒女早戀的跡象呢?我們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注意觀察,如出現以下情況,則應提醒孩子注意:

隻願和一個異性朋友來往。愛情的最大特點,就是排他性。友誼則是廣泛的,非排他性的。當你發現孩子隻願與某一異性朋友交往,而極少甚至拒絕與其他異性朋友往來時,自應引起注意,並提醒孩子:這已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

一聽到某個異性朋友來電話、來信、來訪,就神采飛揚、興奮不已,就應引起注意,並和孩子談,這已有些超越了一般朋友的尺度。因為愛情在情感上的表現,往往就是衝動的,而友誼在情感上的表現,一般是平靜、平和的。

不願別人,哪怕是親人知道自己的行蹤。愛情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隱蔽性,不願讓別人知曉,不願讓別人看到。而友誼是公開的,誰看見也不怕。如果孩子外出時不願告訴你到哪兒去?去找誰?那家長就應警惕了,應予以關注。

熱戀中的戀人,往往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如果孩子一天到晚老是一副神不守舍、若有所失的樣子,那就應引起家長的注意了。

是否有異性經常給孩子打電話或寫信。如果是家長接的電話,對方則不願多說;如果是孩子接的電話,則說個沒完。這自然也超越了一般朋友的界限。

家長一定要把情況搞清楚,不要輕易下定論。實際上,許多“早戀”,原來不過是互有好感罷了,還沒有到“戀”這一步,卻反叫家長的打罵逼成了“戀”。孩子失去家長的信任、理解,便索性去異性朋友那兒去尋找信任和理解。

4.不要逼問孩子與異性同學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