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就是李立三”
品史
作者:鄧濤
“述往事,思來者”;“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在6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之一。批評,指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自我批評,指自覺地對自己的缺點錯誤作檢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是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保持自己肌體健康,鞏固黨的團結、增強黨的戰鬥力的有力武器;這一利器是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使黨不斷前進的有效方法。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際,身為高校黨員教師的筆者,精研黨史中的有關內容,發現曾任黨中央實際負責人的李立三的一事,特摘要筆錄下來,權作一份黨課參考史料。1928年冬至1930年秋,李立三在上海黨中央工作,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兼秘書長、宣傳部長等職,是當時黨中央的實際負責人。
1946年1月李立三從蘇聯回國,先後擔任同國民黨談判停戰的軍事調停處執行部東北三人小組成員、中共中央東北局敵工部、城工部部長等職,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和東北根據地的開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期間為了便於工作,李立三化名“李敏然”。哈爾濱的領導人當時並不清楚李是誰,看到從莫斯科回來這麼一個風度翩翩的老布爾什維克,於是就請“李敏然”前去給高級幹部們講授黨史課。立三爽快地答應了。
在黨課上,李立三詳解“立三路線”產生的原因、領導人的責任、從中應該汲取的教訓等。黨的六大以後,因執行正確鬥爭策略,革命迅速發展。在出現大好形勢的情況下,黨內滋長了“左”傾錯誤。當時實際主持中共工作的李立三,一方麵被革命的發展衝昏了頭腦,錯誤地以為,中國革命的總爆發會引起世界革命的總爆發。在革命道路問題上,反對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堅持“城市中心論”。否認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意義和作用,說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把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看成是中國革命“決定勝負的力量”。製定了組織中心城市武裝起義和集中全國紅軍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命令紅軍向武漢、長沙、南昌、九江、柳州等城市進攻。提出“會師武漢,飲馬長江”的口號。在組織問題上,發展黨內宗派主義。宗派主義是主觀主義在組織關係上的一種表現,也是機會主義組織路線的反映。在個人與黨的關係上,往往口頭上說尊重黨,實際上卻把個人放在第一位,把黨放在第二位,向黨鬧獨立;在組織上,任人唯親,拉攏一些人,排擠一些人;在同誌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把社會上的庸俗作風搬進黨裏來。借口所謂“軍事時期”和反“右傾”,拒絕不少好同誌正確的、善意的批評和建議,嚴厲打擊懲辦黨內持不同意見者。實行“立三路線”的地方,黨和革命力量損失慘重,黨員由19萬人減到12萬人,引發嚴重不滿、反對之聲高漲。1930年9月,中央召開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三中全會關於政治狀況和黨的總任務議決案》,嚴肅批評並停止了立三路線,李立三離開黨中央領導崗位。他在以後的實際工作中認識並糾正了自己的錯誤。
李立三講完課後,會場上一片叫好聲,說果然是莫斯科回來的老黨員,水平真是高!這時有個幹部舉手發問,您把犯錯誤領導人的心理活動講得如此之詳細,那麼您是怎麼知道的呢?立三同誌回答,本人就是李立三。話一出口,現場先是一陣沉默,大家為之愕然,爾後會場上爆發出一陣陣經久不息的熱烈掌聲。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勇於敢於作自我批評,真心誠意修正錯誤,曾任我黨主要領導成員之一的李立三,其高風亮節,舉世同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