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門的幽默
品史
作者:鮑鵬山
《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季孫行父是魯國季氏家族一位有名的家長,是季平子的祖父,季桓子的曾祖父,季康子的高祖父。這後麵三代季孫氏家長,和孔子都有著很深的關係。季文子死時,孔子還沒有出生,算是魯國的前輩政治家。
季文子有一個特點,就是遇事反複思量然後才施行,被人稱作“三思而後行”。其實,這裏的“三”,並非實數,隻是表示反複思量而已,而孔子呢,喜歡見義勇為、挺身而出的行為,不大喜歡磨磨蹭蹭、畏首畏尾、反複計量利害的人,於是就故意坐實這個“三”字,調侃這位魯國先輩:“考慮兩次,就可以了嘛,何必三次啊。”把這虛指的“三”故意當成實指,加以調侃——這是一種很高級的幽默,既含蓄地批評了這位前輩,又顯得不那麼認真——認真了,就不好玩了。
孔子是一個負大重而自如的人,所以,在很多嚴肅場合,在我們都以為他要說一番偉大光榮正確的話時,突然之間,他的笑臉燦爛地開放,照亮暗淡沉重的空間,讓我們的心情搖曳如春風中的花枝。
子遊任武城行政長官,孔子帶著幾個弟子去看望他,到了武城就聽見滿城彈琴唱歌的聲音。孔子莞爾一笑,對子遊說:“殺雞哪裏用得著宰牛刀啊?”子遊很認真地回答說:“過去我聽老師說:‘君子學了道,就能惠愛百姓;老百姓學了道,就容易聽使喚了。’所以,我用禮樂文化治理武城啊。”
孔子收起笑臉,說:“各位,言偃說得好啊。我剛才是跟他開個玩笑啊。”
孔子的學生中也有幽默的人,比如有若——不過,他的幽默有點冷。
有一次,魯哀公向有若問道:“今年年成不好,國家財政用費不足,您看怎麼辦呢?”
先說一下魯國此時的稅收。魯國自宣公十五年起,廢除原稅法,改從耕地的收獲中抽取十分之二作為田稅,等於把原先的稅收提高了一倍。但是,魯哀公還是覺得財政吃緊,就向有若討教解決財政困難的方法。
有若說:“那為何不實行十分抽一的‘徹’稅法呢?”人家錢不夠用,讓他出主意增加收入,他淡定而悠然地給人家出的主意是:把稅收降下來,減少一半!
哀公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現在十分之二的田稅我還不夠用,你怎麼會要我去實行‘徹’稅法呢?”
這時,有若才幽幽地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孔門幽默的後麵,總是正當的道理啊。
選自《光明日報》 2013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