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1 / 1)

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品事

作者:薩蘇

談到朝鮮戰爭,現代社會的輿論充滿複雜性。我們為何而戰?長眠在朝鮮凍土中的中華兒女,國家利益和戰略緩衝,進入台灣海峽的第七艦隊,今天朝鮮對我們的態度,贏得世界的尊重,鐵幕下的饑餓,軍人的忠誠與勇敢,韓國的繁榮,軍隊轉變為國防的象征,價值觀的轉變,出色的戰術,千變萬化,令人無法評價。而在那萬花筒般的文字深處,我看到的隻有兩個字——尊嚴。

有人說,尊嚴有什麼用?為了尊嚴失去了幾十萬人的生命。

在日本,我閱讀了大量關於甲午戰爭的史料。出乎意料的是,戰爭爆發之前,日軍不但沒有打到山海關的思想準備,甚至沒有打過鴨綠江的作戰計劃!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日本人雖然知道它的軟弱,但幾百年前豐臣秀吉在大明的炮聲中憂病而死留下的恐懼,依然使日本邁不開侵略步伐。

是誰讓日本軍隊殺進了中國?

日本人的記載有些荒唐——因為在平壤繳獲了葉誌超丟棄的大量裝備,日軍士氣大振。清軍陸軍的行營炮和連發槍比日軍的裝備先進,卻一觸即潰,令日軍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然而,他們還是遵令在鴨綠江停了下來,並沒有敢輕易渡江。這時,對岸卻來了一支清軍騎兵——這就是所謂的八旗鐵騎。日軍隻有30人的先鋒部隊隔江開槍射擊,並且就地準備掘壕防守。不料清軍幾百人的馬隊立即蜂擁而逃,丟盔棄甲!於是日軍小隊長自作主張渡江追擊,後續的日軍隨即跟上。

從那一刻,中國的尊嚴,在日本人的心中已經蕩然無存了。

從那一刻,“九一八事變”和“七七事變”的種子已經生根。隻要中國稍有反抗,日本就要“膺懲支那”,因為,在日本人眼裏,那個時代的中國人根本不配有“尊嚴”二字。

不單是日本,在作為盟軍的美國人眼中又會是如何?哪怕中國軍隊的統帥蔣介石,史迪威都可以毫不在乎地稱他為“花生米”。台灣的朋友講,美國人的驕橫跋扈,使民族自尊心很強的蔣介石也無法忍受,乃至派蔣經國砸了美國在台北的辦事處,然後托詞暴民所為,賠錢了事,為的就是出口氣。

那個時候,中國沒有尊嚴。

沒有人喜歡戰爭,特別是中國人,中國從來不是一個好戰的國家。尊嚴,不是一種輕飄飄的感受,不是一種帝王的享受。尊嚴是用事實宣告,中國,不再那樣可以輕易被征服。

我們尊重為自由而犧牲的勇氣,而我們也知道,平等自由這回事,是有尊嚴的人、有尊嚴的國家之間的事情,所以,在朝鮮這塊土地上,我們宣告的,就是我們有這樣的權利。

美國人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後,立了一座朝鮮戰爭紀念碑,在紀念碑上寫的話是“自由不是無代價的”,它的含義是:在朝鮮戰爭中犧牲的美國兵,包括二戰中在歐洲、在太平洋各島戰死的美國兵,他們是為自由而犧牲的,也就是說,美國今天能有一個自由的社會是得益於這些人的。

朝鮮戰爭打完之後,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到中國來侵占一個縣城,跟中國講條件。朝鮮戰爭,為我們贏得了尊嚴,也讓我們擁有了享受和平的權利。從那以後,直到今天,對中國動武,就成了一件令人疑慮重重的事情。

人們常常忽視已經到手的東西,那麼,為了不讓我們在得到之後忘記,也許有一天,我們也可以修一座碑,不單紀念朝鮮戰爭的死難者,也紀念抗日戰爭和曆次衛國戰爭中的犧牲者,那碑文或許就應該是:“尊嚴不是無代價的!”

選自《尊嚴不是無代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