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

品味

作者:張發財

寫滿漢全席,以為隨手拷貝下菜單就能混過去。 相聲貫口《報菜名》一共1217個字:有蒸羊羔兒、蒸熊掌、蒸鹿尾兒、燒花鴨、燒雛雞、燒子鵝、鹵豬……再加上點餐具、服務員的名字,字數絕對到1500。正得意,編輯說報菜名肯定不行,蔡明怎麼可以隨便抱?

於是查資料,一查嚇一跳,所謂“滿漢全席”子虛烏有。《清史稿》《清實錄》《大清會典則例》《衍聖公府檔案》這些皇家級的檔案裏從沒出現過這四個字。這“全席”是民間臆造的,主灶是袁枚。他在《《隨園食單》寫到“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 因為沒有標點,一口氣讀下來導致缺氧。暈頭漲腦的美食考證者稀裏糊塗把“滿漢席”三個字認為是“滿漢全席”的原始出處。

實際上這“滿漢席”應寫作“滿、漢席”。中間必須加頓號,因為是兩頓飯,兩種吃法。

滿人入主中原後很鬧心,一方麵要警惕自身的民族性喪失,一方麵又不得不籠絡漢族官吏幫他幹革命。既要革命又要請客吃飯,這個事情很難辦。偉大的多爾袞歪腦袋托腮幫,牙疼似的思考後,偉大的“分餐製”誕生了——滿人吃滿席,漢人吃漢席。也就是說,政府官員聚餐時一個餐台兩套菜單,既保持了安全距離又做到了親密無間。這個思路也啟發了杜蕾斯,開發出了超薄產品。

滿席是專門給滿人吃的,俗稱“餑餑宴”。餑餑這詞滿語意思是餃子,也泛指麵食。嚴格意義上,滿人的專屬宴席就是吃麵,沒菜。所以饅頭、包子、花卷、麵條、燙過頭的麵條……擺一桌。這種“麵麵俱到”吃起來肯定單調又無聊,於是滿族人就慫恿麵條和饅頭兩大家族打架,兩夥見麵就掐,打的轟轟烈烈波瀾壯闊……

滿席分為六等。一等到三等是帝後死掉後的奠筵,四五六等是給活人準備的。以用麵的數量劃分級別:一等用麵120斤。二等100斤,依次遞減。我無聊換算了下,如果饅頭直徑10厘米的話,120斤麵能做600個饅頭或720袋方便麵。這要是打起來場麵是多麼壯觀呀!電視台估計不敢轉播,兩夥打的滿屏幕白茫茫全是雪花,觀眾會以為電視壞掉了。

扯淡了,滿人的宴會不可能隻有饅頭,真實的滿席有記載。《滿文老檔》描述了崇德四年新年宴:母野豬八頭、鹿二十二隻、麅子七十隻,酸奶燒酒二十瓶,平常酒八十瓶,茶二十四桶。 確實有肉,但主打還是麵食,所以民間傳說皇後娘娘天天坐炕上吃烙餅,是有道理的。傳說中偏差在於,娘娘吃的烙餅,油、賊、多!

相比之下“漢席”要好一點,清政府的漢席是明朝宴饌被保留的部分。漢席分三等,一等席設鵝、鴨、雞、魚、豬肉等二十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二等席中無鵝,三等無鵝鴨。看上起好像不咋地,但滿足吧。這是按照明朝中期宴饌水準設定的,若按明晚期標準,會把人臉吃綠的。崇禎留下的食譜如下: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蘆根、蒲苗、蒜薹、苦瓜、苜蓿、榆錢…..全是植物,吃完全是植物人。

綜上所述,如果嚴格遵守滿席、漢席標準兩席合並,概念上的“滿漢全席”也就是一桌農家樂,油、賊、多的農家樂。但朝廷禮食之外的官場酬酢,漸漸超越規製。滿漢官員相互腐敗的宴會則是啥好吃吃啥。清末的徐珂在《清稗類鈔》寫過官場認可的“滿漢全席”有以下食材:燕窩、海參、魚翅、鮑魚、魚肚、幹貝、魚唇、魚子,外加烤豬、烤鴨。作為一枚厭食症患者,兄弟我依舊沒覺得這種“滿漢全席”好在哪裏。不就是一桌漁民“農家樂”嘛。

所以,傳說中所謂“一桌滿漢全席要有108道大菜,吃兩天四頓”純粹是民間臆想以訛傳訛。我估計這種想象藍本出自《水滸傳》,108條好漢坐滿一桌——滿漢全席!別說,這種想象還真有論證基礎,108將真能湊出一桌山珍海味:豹子頭林衝、兩頭蛇解珍、 矮腳虎王英、九尾龜陶宗旺,肉吃膩了?還有菜園子張青嘛……親愛滴讀者,這段算報菜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