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價值觀:為孩子指明正確的方向(3)(2 / 3)

如今,青少年涉毒的現象很嚴重,毒品問題正極大地威脅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一般來講,導致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問題。這主要體現在好奇、空虛、逆反、挫折這四種心態上。

首先是好奇心理在作怪。青少年時期心身處在發育階段,喜歡獵奇、標新立異,什麼都想去嚐試。再加上青少年缺乏足夠的自製力和分辨能力,對毒品的危害認識不足,當聽別人說起吸“白粉”後的“神奇”感受,就會想要去親身體驗一下。結果一下子上了癮,最後就再也不能自拔了。

其次是精神空虛,一些青少年為了尋求刺激、填補精神上的缺失,把吸毒作為一種時髦來追求。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心理由幼稚趨向成熟的時期,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難免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有的青少年心靈空虛,胡亂尋求寄托、刺激,甚至形成“有錢人都吸毒”、“吸毒是時髦”等錯誤觀念。而且現在市麵上流散著不少新型毒品,這些新型毒品不僅披著“漂亮的外衣”,而且有著“動聽”的名字。有的青少年把吸食“冰毒”、“K粉”、“麻古”、“藍精靈”等新型毒品當成時尚、潮流。

再次,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也是導致青少年吸毒的一大原因。正處於“過渡期”的青少年,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他們反對成人把自己當“小孩”,因此就對所有事物持批判態度。正是由於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無視自己的存在,才產生了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而與外界對立的情感。

最後,當青少年遭遇挫折的時候,也容易產生吸毒的行為。在青春期階段,他們常常會因為對人生的思索、對學業的擔憂、愛情的煩惱、社交的障礙等方麵體驗到方方麵麵的挫折。一些意誌力相對薄弱的青少年,不夠冷靜和理智。在遇到挫折時,不是采取積極進取的態度,化壓力為動力,而是借助毒品逃避現實,依靠吸毒產生的瞬間幻覺來暫時擺脫挫折心理。

麵對毒品對青少年健康的威脅,家長有義務幫孩子把好關,使孩子遠離毒品的侵害。

1讓孩子遠離煙酒

煙酒是吸毒的入門藥。幾乎所有吸毒的青少年在嚐試毒品之前,均已形成吸煙或飲酒的嗜好。一般說來,從不嚐試煙酒的孩子,其吸毒的可能性比吸煙或者飲酒者要小得多。因此家長應該避免孩子去接觸煙酒,更不能放任孩子養成吸煙喝酒的不良習慣。

2謹慎過濾孩子的朋友

青少年吸毒往往都是受到教唆、引誘。這種情況的出現一定是有人穿針引線,而這個人往往會以“朋友”的身份出現在孩子身邊,一步步引誘孩子走向吸毒的深淵。因此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朋友圈,幫孩子過濾掉那些不良的朋友。

3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父母還應該增強孩子的心理耐受性和適應性。青少年自我認識的能力越強,就越是能夠對自我做出正確的評價,自我行為調節能力就越強,心理特征就比較穩定,對毒品的抵製力就越強。

4一旦孩子不慎涉毒,要及時補救

父母要告誡孩子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引誘、欺騙而吸毒,也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再吸第二次。盡量不去環境複雜的歌舞廳、卡拉OK廳,孩子一旦染上毒癮,要送戒毒所強製戒毒,不能心軟。

9朋友,“借”點錢唄

——搶劫害人又害己

上了高中以後,王強迷上了網絡,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網吧上網。上網就需要錢,王強手裏的零花錢已經不能滿足他上網的需求,而王強自己又不敢伸手向父母要錢,就隻好和班裏的同學借錢。一開始,還有人肯借給王強,可王強並沒有能力償還。時間一久,就沒有人再借給王強錢了。王強無錢可用,沒有辦法,就和兩個同學跑到小學門口去“借”小學生的錢。一次兩次,王強還能得逞,可時間一久,很多小學生就告訴了家長。家長報警後不久,王強就被公安局逮捕了。

如今,青少年犯罪率日趨增高,其中搶劫又占到較大比重。這一方麵是社會對青少年犯罪行為控製不夠;另一方麵,青少年的心理比較容易浮躁和衝動,這就為犯罪行為奠定了基礎。此外,青少年對法律的認識不夠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青少年的心誌發育還不是很健全,自我約束能力往往也比較差,想法很簡單,有時會因一時衝動就和同伴走上了搶劫的道路,沒有想過自己的行為是不是觸犯了法律,會給自己造成什麼樣的後果。很多出現搶劫行為的青少年甚至把搶劫當成遊戲,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很大部分的責任在於家庭。一些青少年的家庭不和睦、父母離異,青少年在家裏感受不到家的溫暖和父母的愛,從小心靈就被人為地扭曲,產生了報複心理,所以很容易就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有些家庭隻有一個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當,過分地溺愛孩子,使孩子養成了為所欲為、大手大腳的習慣,一旦沒有足夠的金錢,就會想到去搶。對子女放任不管也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另一項主因,主要表現為父母忙於自身的工作、應酬等,無暇顧及子女,導致他們最終走上搶劫犯罪的道路。還有的父母對子女要求太嚴,期望太高,使孩子壓力增大造成反效果。現在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付出全部的愛,希望子女可以成才,然而每個孩子的潛質不同,有時即使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也達不到要求,這時青少年就會沮喪、無助,還會產生逃避和逆反心理。當他們不能承受時,便會產生錯誤的行為以求發泄,最後誤入歧途。還有一部分父母對孩子動不動就打罵,很少和孩子溝通,這樣孩子也很容易對家庭和社會厭惡和憎恨,當有怒氣或欲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報複家庭和社會。最後,家庭貧困也會造成青少年外出搶劫。由於父母沒有穩定的收入,又無掙錢致富的技能,謀生非常艱難,無法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在這種狀況下,便增加了青少年參與違法犯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