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作者:陳士新
國際板真的要來了嗎?
自2011陸家嘴論壇召開以來,有關國際板的話題就不斷升溫。盡管其推出的具體時間表至今還沒最終敲定,但國際板已呼之欲出,籌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
《金融理財》認為,我國資本市場應循序漸進、積極穩妥地擴大對外開放,增強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在世界範圍內配置資源的能力,加大我國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的話語權。為此,國際板“出征”勢在必行,但正如證監會尚福林主席所言,“我們希望能水到渠成,把各方麵工作準備好之後再推出”,自然其時點選擇就需多方考量。
作為一個新“市場”而言,對於國際板,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解讀。
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推出國際板是大勢所趨,以人民幣計價發行股票在全球流通後,也有助於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同時,國際板的推出有利於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促進A股市場國際化、產品多元化以及證券市場化;此外,也有利於提高國內監管透明度,讓中國能夠與國際上市公司在同一平台上互相比較,從而找到自身差距,提高素質,對改善中國股市投資的文化和環境都有有利的影響。
歡迎者有之,恐懼者也不乏其人。很多人認為國際板會拉低A股當前的市盈率,導致股指下跌;再者,也會分流資金;此外,鑒於國內B股市場及創業板的教訓,也有很多人不看好國際板,甚至擔心國際板淪為外國企業的“圈錢板”。
國際板到底長啥樣?在其具體方案或細節尚未披露之前,我們不禁對國際板設計架構進行諸多猜想。首先,在推出時機上,當前境內外藍籌股在市場低位更易於對接定價;再者,在掛牌品種上也未必局限於“融資性掛牌”,掛牌品種或更為多元化;同時,為保證國內投資者的權益,按季分紅或將成為上市標準 ,也有利於改變A股當前“鐵公雞”“群雞起舞”的狀態;同時,以人民幣計價、采取與A股市場相同的交易時間與交收期限、遵從A股規則的交易稅費或將成為國際板的選擇。
鑒於創業板的前車之鑒,在推出國際板之前解決“三高”發行問題,糾正“重融資輕回報”的錯誤認識和做法,從而可以規避其淪為“圈錢板”。
國際板並不可怕,而對於投資者來說,首先看清國際板來的都是“誰”,在其中尋找值得投資的品種,同時選擇一些國際板概念龍頭股,或都能夠借這一新市場,謀求財富增值的新藍圖!
上海國際板大事記
2007年5月上交所《2007年市場質量報告》提出要加快大型企業境內上市的步伐,在條件成熟時允許外國公司在內地上市,在境內開設國際板,以提高股市的流動性和效率。
2007年12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公開表示,將鼓勵H股公司和境外公司自主選擇到A股市場發行上市。
2009年3月人行《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進一步研究紅籌企業回歸A股市場以及推進國際板建設的相關問題。
2009年4月國務院發布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文件,提出在2020年,上海要建成國際金融中心。
2010年4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做好利用外資工作的若幹意見》發布。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公開發行股票。
2010年12月上交所理事長耿亮12月18日表示,上交所積極研究和推動國際板建設,目前已經初步完成了有關國際板上市、交易等業務規則和技術方麵的準備工作。
2010年12月上交所日前正式發布《上海證券交易所戰略規劃(2011~2020年)》,推進國際板市場建設被列為上交所近期戰略目標(2011~2013年)
2011年1月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已經成立了推進建設國際板領導小組,改工作小組的組長由該部主任童道馳擔任,包括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徐明等人出任副組長。
2011年3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理事長耿亮表示,國際板的配套法規已經擬訂完成;為了配合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上交所打算每年有50家公司登陸上交所。
2011年5月中國證監會辦公廳副主任王建軍17日表示,推出國際板的條件快要成熟了,目前沒有具體的時間表。國際板將以人民幣計價。
2011年5月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我們離推出國際板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