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
作者:周海鵬
有基金經理認為,不能將中小盤股今年的下跌簡單歸咎於高估值泡響中小盤股未來走勢的重要因素。
去年以來,已有紐銀梅隆西部、浙商、平安大華、富安達基金公司先後成立,第65家基金公司財通基金也已獲批。業內資深人士預計,正在籌備中的基金公司還有20餘家,如方正富邦、長安、安信、國金通用、德邦、英大等,其中不少具有券商背景。
對基金業“錢景”看好、戰略布局需要等諸多因素,推動了券商籌備基金公司的熱潮,“業績”和“創新”是他們認為可以從資產管理市場“分得一杯羹”的利器。
然而,目前基金業的生存環境已經大不如前,新基金公司帶給券商股東們的恐怕將不是“現金牛”,而是難以忍受的多年虧損和“資本金黑洞”。
熱情不減
Wind資訊數據顯示,南方一家目前規模不足百億的基金公司,2008年到2010年資產管理規模處於增長之中,但淨利潤卻分別為-280萬元、-1300多萬元、-2800多萬元。部分2005年前成立的中小基金公司,也仍陷入虧損不能自拔。
一邊是中小基金公司生存日益艱難,公司高管頻頻離職,甚至有人斷言“新基金公司將無路可走”,另一邊卻是券商等機構熱情高漲地籌備著一家又一家新的基金公司。為什麼在中小基金公司生存日艱的情況下,券商卻“偏向虎山行”?
“看好基金業長遠的投資前景”是多位資深人士的回答。“中國經濟經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居民財富膨脹,對財富管理的需求非常大。短期內,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處於低穀,但是從中長期來看,一旦資本市場的表現與居民財富管理的需求相吻合,基金規模很快就會上去。”某券商係新基金公司的總經理指出。
富安達基金公司總經理李劍鋒也表示,“從長期角度看,在新興加轉軌的中國資本市場,基金業的發展方興未艾,仍有巨大的行業發展空間和機遇。基於對行業發展空間的預期以及金融機構牌照的稀缺性,包括券商在內的一些長期資本,考慮到完善金融服務鏈和改善盈利模式的需要,仍對投資基金業充滿期待。”
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總經理王群航認為,基金業管理規模的一個特點是,在股市行情好時規模提升非常迅速,行情不好時規模降低速度比較緩慢。券商本身對資產管理比較了解,隻要對未來中國股市的中長期前景不悲觀,券商就有熱情籌建基金公司。
不過,僅用“看好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前景”來解釋券商等機構熱衷籌備基金公司似乎並不夠。
“籌備基金公司,是券商實現多元化發展的一個選擇。因為目前券商的主要收入還是靠經紀業務,如果能在資產管理、投行、投資等方麵都有所突破,做出特色,就可以擺脫‘單腿走路’的狀態,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且,券商已有一定的投研實力和渠道,可以為新基金公司提供一定的人才和渠道支持。”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表示如是說。
另外兩個重要原因也不可忽視。一是券商籌備新基金公司,本質上是對排他資源的一種追逐。“目前,中國金融行業實行牌照管理。牌照本身是稀缺的,這樣它就具備了一定的價值。所以,證券公司有動力去拿到基金業務的牌照,全牌照也成為許多金融機構的目標。”一位券商係基金公司的高管表示。二是基金公司可以公開募集產品,而券商在資產管理方麵雖然也可以代客理財,但不可以針對不特定的普通投資者公開募集。而麵對普通投資者巨大的潛在理財需求,券商顯然不願放過擴展業務的機會。
背後隱憂
雖然券商對於基金行業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但處於瓶頸期的中國基金業,展現在大家麵前的卻是嚴酷的競爭環境。
“按照現在的方式,新基金公司開業一般是40人至50人的架構,其中固定開銷與薪酬每年需支出3000萬元,房租每年500萬元,加上差旅費以及銀行渠道的費用支出,基金公司每年的支出將達到6000萬元至7000萬元。”金元比聯前任總經理易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算了一筆賬:按照目前的市場行情,新公司發一隻基金規模一般在5億左右,管理費收入大概能拿到300多萬元。
生存的現實擺在麵前——00億甚至150億的規模才能維持收支平衡,已成為行業內的共識。“就當前而言,次新的和新的中小基金公司,經營發展麵臨的挑戰應該說非常大,有可能是基金業有史以來新公司麵臨挑戰最大的時候。”一家新基金公司的總經理表示,單位規模所需要付出的渠道成本大大提高,整個行業的人力資源成本也大幅抬高,成為新基金公司麵臨的困境。